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发展现代中药要有颗创新的心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4-01 08:42:49 热度:1584

本报记者 崔 芳

  谈到传统医药,继承创新的关系是个绕不开的基本命题。就如同围绕中医继承和创新孰轻孰重展开的长期纠结与争论一样,在中药领域,类似的思考和探索长期存在。相对于中医领域越来越清晰地将继承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当中药事业、产业现代化程度日深,创新则成为更高的追求。
  近日,在第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中药界传递出更明确响亮的声音:让该传统的更原汁原味,现代的更创新发展,在中医回归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中药相关理论,以创新精神引领中药产业发展。
  “以岭模式”:理论创新带动全方位发展
  无论是理论学说、临床研究方法方式、工艺制剂技术、现代高新技术嵌入现代中药的生产过程,还是现代科技中药产业化道路,以岭医药集团都全方位地展示着已进入良性循环的创新运行机制。
  “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要先有理论上的突破。纵观中医学术发展史,只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才能带来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革命性变化。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根本保障。”在以岭药业董事长吴以岭看来,理论创新是中药领域发展的关键。“以岭模式”的第一步就是从理论创新开始的。正是由于络病理论的系统归纳创建,以及脉络学说的提出,此后一系列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才有了源泉和基础。
  “大家谈中医经常会谈经络,按照中医的理论,如果把人体比作一棵树,‘经’指的树干,‘络’指的就是枝叶。但现实中,教学、科研、临床都主要围绕经脉理论展开,对‘络’的阐述和应用很有限。”吴以岭介绍,经脉理论虽然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组成部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医发展史上人们重视经脉研究而忽略了络脉,对其缺乏系统的研究。
  吴以岭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多年临床、科研,在继承前人络病论述及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络病理论研究框架,初步建立起‘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随后,他又进一步将之发展为“脉络学说”。而此后以岭药业的一系列标志性创新中药,如通心络胶囊、芪苈强心胶囊、参松养心胶囊等,都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验证下而相继问世的。理论丰满、临床疗效提高的同时伴随教学质量提高,随之展开的循证医学科研更为其提供证明,推动中药生产更有依据。理论、临床、科研、产业、教学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被外界认为是以岭医药集团成功的核心经验,也是现代中药企业创新发展的优秀样板。
  用首吃螃蟹的胆识做循证科研
  以往,每当有针对中药质疑的声音响起,业内人士多以“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虽然治疗、作用方式更合理效果更好,但不适合运用现代科研方式加以证明”等理由为自己解释,但结果往往是西医药界更不理解、中医药界更委屈。
  到底中药能不能用现代科技手段证明自己?回答这一问题,就抓住了中药产业高水平发展的“牛鼻子”。基于此,在本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以岭药业一系列创新中药为对象展开的现代循证医学科研成果展示,成为一大亮点:参松养心胶囊,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32家三甲医院进行临床随机、双盲、多中心与西药对照1476例循证医学研究;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平行对照、512例循证评价第三方设盲与数据处理正在进行;津力达治疗2型糖尿病113例随机、双盲、与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循证研究,也是随机、双盲、多中心……每一个都完全“照着国际通用游戏规则玩儿”,每个都玩出了漂亮的结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医开始使用中医药、研究中医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络病药物很有用。”以呼吸病相关科研声名鹊起的钟南山院士表示,这种研究代表了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方向。
  中药的定位是引领而非跟随
  “我们国家对中药科技发展的定位,一向都是引领,而不是跟随。”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因为中医药是独特的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因此深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一直是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家在中药科研规划方面,近年来先后出台多项规划,其中包括2001年的《中药现代化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11年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重点规划。在科技计划方面,从“九五”到“十二五”,先后重点开展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科技攻关“973”重大专项、科技支撑“973”重大专项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具体到“十二五”,中药方面就推出四大类支撑项目、重大专项,其中的三类(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升级、中药新药上市后再评价、中药新药国际化和中药新药平台建设)都直指中药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药现代化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中药品种的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该负责人表示,这种进步特别表现在建立了一批适宜于中药多成分特点和复杂作用机制的新方法和新模型,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不断完善;研究开发了一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基本明确、质量可控、疗效突出的现代中药制剂。
  未来重点:创新问题期待更大破局
  多位专家和政府相关人士坦言,目前中药行业确实还面临着特色优势发挥不够、潜力仍未展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优秀成果少,国际影响力不够;临床优势有弱化趋势;产业潜能仍未充分释放等。
  分析原因,无外乎思路、技术、组织三方面还有问题未获解决,即中药研发与中医自身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与临床需求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仍不健全,多学科合作不够,研究碎片化问题凸显等。
  “因此,我们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政府管理层面、企业行业自身发展层面都要重视和配合起来。”上述专家表示,下一步,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战略研究,加强技术预测,其中包括中药大品种战略研究、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战略研究等;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组织模式;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关键科学和瓶颈技术问题的集成攻关;进一步加强产业培育,积极提升现代中药工业。科研工作者则要继续创新中药相关理论、科研方式,满怀信心投身中药现代科研。企业则应立足长远,真正走出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