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3-31 08:05:23 热度:1025
□本报记者 甘贝贝□
疑难杂症要解决,小毛小病也要看;治病救人不能缺席,成长压力也不能回避;摩肩接踵的患者需要看诊,还要友善沟通、抚慰情绪。长期以来,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位于医疗金字塔顶端的城市大医院一直严重超载运行。日前,本报记者走访了一些在三甲医院不同岗位工作的医护人员,还原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听听重压之下的他们有怎样的想法和诉求。
“当我接过挂号条,习惯性地问‘您怎么不舒服’时,突然听到父亲熟悉的声音。他跟我说:‘儿子,我没有不舒服,就是想让你歇一会儿,喝口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迟骋说,“当时我满眼泪水。”
迟骋将此事发表在微信朋友圈后,引起了同行们的强烈共鸣,这条微信在朋友圈、微博里被多次转发。“我们面对的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超大工作量、工作压力和医疗风险。”一位急诊科医生说。
■假期越长,工作越忙
3月13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迟骋。他向记者讲述了微信中那段故事的来龙去脉。
今年1月的一个周末,迟骋上大夜班。当天,迟骋的父亲从山东济南来北京办事,晚上没什么事,就到医院去看儿子。
“那晚诊室和平时一样忙碌,患者一个接着一个,自己忙得都没有时间抬头。年过半百的父亲心疼我,为了让我歇一会儿,就去挂了一个我的号。我这才知道父亲来了已经2个多小时了。”迟骋说,“作为医生,我对患者问心无愧,可是作为儿子,我却亏欠父母太多。”
迟骋希望大家不要责怪父亲耽误了其他患者看病,他只是想用这种方式给儿子不到一分钟的喝水时间。
“别的科室医生下班时,就是我们急诊科医生最忙的时候。急诊科医生从来和节假日无关,假期越长,工作越忙。”迟骋说。
从工作到现在的3年多时间里,迟骋的每个春节假期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一次回家陪父母过年。偶尔,父母也会抱怨儿子连过年都不能回家陪他们,但更多的时候是理解和体谅。
■“下大夜班后趴在诊桌上就睡着了”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排队候诊的病人很多,医生们都在忙碌着。走道两旁有不少加床,留出了一条只能容一个人进出的通道。
3月13日8时许,一位在工地受伤的农民工被送到该院急诊科。迟骋是当日急诊科抢救区的值班医生,情况紧急,迟骋和其他医生赶紧把病人推进抢救室。
记者从农民工的工友处了解到,早上7时多,这位农民工从4米高的台子上摔下来,当时还能自己走路,工友送他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正要拍头颅CT时,他突然昏倒,意识丧失,口鼻出血,当即被送到急诊科。迟骋为病人进行了气管插管,病人口中的血喷到了他的口罩和手套上。
迟骋告诉记者,在气管插管的过程中,患者的气道是完全开放的,因此气道分泌物、血性分泌物很容易溅到医务人员身上,如果患者患有结核、艾滋病等,就有可能传染给医生。“对于需要急救的病人,我们来不及先做传染病检测,救人是第一位的。”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的病情终于稳定了。刚刚过了10多分钟,救护车又送来了当天的第二位危重症患者——一位急性脑梗塞患者。
10时左右,危重患者接二连三被送来,抢救室人满为患,没有病床了。该院急诊科主任朱继红介绍,急诊科每天要抢救危重症患者10人~15人。2013年,急诊内科、外科接诊总量14万人次,平均每天380人次。应该配备18张病床的2个抢救室,实际开放床位已达25张。“送来的病人情况危急,只能加床。走道上、医生值班室门前,能加的地方都加了,而且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可能随时变化。在高强度工作的同时,医生们的精神也很紧张。”
迟骋毕业后就来到急诊科。他说选择急诊,是因为这里能遇到各种危重患者,是锻炼医生的地方。可是这也让他感到压力很大。“最累时一个晚上抢救10位危重患者,跪在地上给病人做气管插管,大夜班14个小时几乎没闲着,下班后趴在诊桌上就睡着了。”
迟骋说,下班以后,紧绷着的弦也松不下来。“有时刚回到家就突然想起,还有些问题需要交代得更清楚,赶紧给值班医生打电话。”
■不吃不喝不如厕是常态
和迟骋一样,黄偲元也是一名急诊科医生。
3月21日,记者来到黄偲元所在的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科,黄偲元这天上早8时~晚8时的长白班。
记者看到,除了中午花20分钟吃饭外,黄偲元没有休息过,甚至没喝过一口水。当日,黄偲元共接诊80余位患儿,除了交待病情,开检查,黄偲元还嘱咐家长用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直到晚上8时多才下班。
黄偲元说,儿科急诊工作量很大,孩子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觉,有时即使问得很仔细,也很难马上作出明确的诊断。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很多时候,给家长讲一遍注意事项,家长心里还不踏实,需要反复向家长解释。
季涛云是儿童神经内科医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出急诊已经4年了。“不吃饭、不喝水,甚至憋着不上厕所,这些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都是常有的事。”
季涛云说,即使如此,还是常常不被患者理解。“在急诊,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排在前面的患者希望医生仔细看,排在后面的患者希望前面的赶快看完,稍微慢一点,就有可能产生纠纷。这就要求急诊科医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患者的关键问题,对症治疗。”
“实际上,我们的工作不只是出诊,每星期除5个班之外,还要带教、做科研、写论文,算下来每星期休息的时间还不到一天,基本没有时间照顾家里。”季涛云说。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