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2-04-17 16:01:35 热度:1142
说到医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诊病开药的医生和打针输液的护士。可还有这样一群人,你跟她可能只有一两句话的接触,你记不住她的脸,却能在她的帮助下解决大问题……这就是医院咨询台和分诊台的工作人员。
如果将医院比作一辆汽车,医生是发动机,那么这些服务窗口就像是润滑剂。她们绝大多数都是女性,正是有了她们的存在,医院这辆车才得以正常运转。在一个日门诊量高达数万人次的大型医院,她们的工作量想想就很惊人。4月9日、10日上午,本报记者来到北京协和医院东院,跟随咨询台和内科分诊台的工作人员各上了半天班,感受她们的酸甜苦辣。
咨询台:上岗一月全失声
4月9日7:40,一进北京协和医院东院的门诊大厅,一股人潮的味道扑面而来,数不清的人影在眼前晃动,说话声、喇叭声汇聚起来的声浪,让人联想起春运时的火车站。
“去哪儿挂号啊”、“在哪儿取化验结果啊”、“发烧挂什么科啊”、“怎么预约挂号啊”……此时,位于门诊大厅北侧一角的咨询台前已围满了人,每个人都伸着脖子,向玻璃屏风后的3位工作人员焦急地提问。大家都没排队,通常七八个人同时说话。声音经过扩音器的放大,从四面八方轰炸着人的耳鼓。
这里的嘈杂,我们患者可能只需忍受几小时,而医护人员却得常年如此。她们必须排除干扰,才能回答患者提问。患者情况不同,有的一两句话解决,有的需要说上几十句,对方才满意。当时正好来了位有浓重口音的南方小伙子,咨询台的舒老师耐心地问了几遍,才弄明白他是要给孩子看病,于是推荐他挂儿科的遗传门诊。
舒老师和她的同事们,一刻不停地回答着患者们的提问。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她们平均每分钟要说20句话。30分钟后,就已经口干舌燥了,不得不暂时由其他人换下,到后面的休息室喝口水润润嗓子才行。
这其实还不是最艰难的时候。“刚来这个岗位的人,第一个月全部失声!”咨询台负责人任文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很多人都有喉炎、咽炎,有一位做了半个月的雾化吸入治疗才好转。北京协和医院日门诊量达1万人次,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几乎每个人都会过来咨询,有的还会问上好几次。也就意味着,每天要回答上万人次的问题,患者川流不息,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一点间隙都没有。“我们每天6点半前就上班了,是全院上班最早的岗位。所以回到家,一句话都不想说了。”
记者在咨询台体验了5个小时,粗略统计发现了一个“问题排行榜”。第一位是:问路。比如药房在哪、某科室在哪、厕所在哪等,光是“建卡处在哪儿”,一上午就问了不下50次;第二位是:导医。很多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症状该看哪个科,就描述给工作人员,有人甚至撩起衣服指给她们看。第三位是:挂号流程。不少人不知道怎么才能挂上号,预约上专家,如何建卡、取号等。此外,关于化验检查的问题也较多,如怎么开、取化验单,如何留标本等等。
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疑问呢?任文胜分析,一是病人比较焦躁,一到医院就容易懵,难有心思关注墙上挂着的指示牌;二是不少患者总觉得问了才踏实;三是的确有些流程需简化和完善。而病人太多,医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解释,也是原因之一。
一上午体验下来,记者发现,患者的问题虽然简单、琐碎,但对咨询人员的要求很高。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各个科室的高年资护士,对医院非常熟悉,知识面也广。在工作人员面前,放着许多打印好的小纸条,上面是些“热门问题”的答案,如挂号方式、协和医院西院怎么走等,发放给有相关疑问的患者,给医患双方都节省了不少时间。
分诊台:根本没时间上厕所
4月10日清晨7点半,内科分诊台前早就排起了50米的长龙,人们手里攥着病历本和就诊号,紧紧跟着前面的人,唯恐被人插队。
7位护士在分诊台前一字排开,护士小白用扩音器介绍内科诊室的分布、就诊流程等,让大家排好队,不要着急。护士长叶志新、护士小朱开始接过病人递过来的就诊号和病历本,在上面写上诊室序号。她们个个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通常是接过这个病人递过来的号,后面两三个患者的手就同时伸了过来;手上忙着,嘴里还要不停嘱咐着,比如“您是3诊室,请先在这里等着”;还得回答其他病人的问题,“李大夫来了吗”,“能加号不”……
临近8点,医生们陆陆续续来了,护士们的工作量又到了一个小高峰:将焦急等待的患者分诊,“送”进各个诊室。小朱护士在扩音器里喊着:“接下来我念到的5位病人请到2号诊室门口等待……”一批病人刚分流完,后面的又一拥而上,把分诊台围了个水泄不通。
挂上号不容易,每个病人都担心自己错过了,宁愿站着守在分诊台,看看自己的号排到哪儿了,护士们必须花大量精力安抚病人。小白就不停地劝着一位耳朵不太好使的老先生:“大爷,您去那边坐着,到了我一定叫您。”有位外地来的中年妇女说:“早上我白排了俩小时的队,消化科的号没了,怎么办?”护士解释道,您得早点来,或者预约,实在不行您跟医生商量,看能否加个号。一位年轻女士问:“我光开药怎么挂号呀?”护士告诉她,挂一个“取药门诊”的号就行。还有位小伙子匆匆忙忙跑来说把号给弄丢了,护士只能领着他直接去找医生说明情况……
时钟指向10点,候诊区的人终于少点了。叶护士长一直在各诊室间巡视,看看医生们的患者量如何,她边走边擦着额头上的汗。从一大早到现在,她和同事们屁股就没挨过凳子,更别说喝水、上厕所。小朱、小白都是孕妇,也是如此一刻不停地忙着。怀孕8个月的小朱,每天腿脚都是肿的;怀孕5个月的小白,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脚翘高,缓解缓解胀痛感。
叶护士长告诉记者,每天有1000多名病人到东院内科门诊就诊,全靠7位护士手工分诊。这里涵盖了7个专业组的48位医生,共有30个诊室,比2003年的诊室数翻了一番,护士数量却没增加,每个人的工作量都非常大。前不久,有位护士分娩的当天,还在上班。
正说着,一位女医生气呼呼地过来诉苦。叶护士长一问,原来是病人要求开药,但因医保限制医生不能开。病人不理解,张嘴就骂,还扬言要打她。叶护士长一听,赶紧找病人调解,小李则立刻打电话和保安联系。“这样的事几乎天天有,还有更恶劣的。”小李打完电话说。
眼看着快到中午了,不少诊室门口还有病人在等待,还有医生等患者的——病人早上分完诊后不知去向,医生有事离开诊室时便交代给分诊台,如果病人来了给自己打电话。而个别来晚了的病人发现医生不在,等一分钟都不耐烦,不停地催促护士叫医生回来。
一句“谢谢”能温暖半天
一天下来,记者发现,北京协和医院无论咨询台还是分诊台的工作人员都很负责,对患者的问题从不推诿,指导得非常细致,如咨询台的工作人员常对病人说,“您看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前走30步”、“您身后正对着那个时钟下面的窗口”等。而大约仅一成患者会说“谢谢”、“麻烦您问一下”等敬语。叶护士长说:“工作虽辛苦,但时间长了也习惯了。病人一句简单的‘谢谢’就能让我们温暖半天。”
对患者进了医院就发懵,任文胜建议:首先,医院在墙上都贴着楼层设置、各种流程等指示内容,病人稍微留意下就能得到帮助;其次,患者若不知道要看哪个科,一定要把症状讲清楚;最后,医生若解释得不清楚,患者应追问几句,毕竟咨询台和分诊台不可能回答所有问题。(本报记者 张 彤)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