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企业转型:痛苦能否变机会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4-03-06 23:48:11 热度:1034

□ 本报记者  方剑春

  对于原料药投资者来说,2013年冷风拂面。现在临近上市公司发布2013年年报,各种坏消息已经不胫而走。业内专家坦言,原料药占有一定比重的上市公司转型升级之路并不平坦,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亏损或者挣扎在亏损的边缘,原料药企业转型问题必须引起关注。
  经营惨淡
  盘点医药类上市公司,以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占有一定比例,而且“体量”都比较大。这些企业大多是老牌国企,上市时间较早,在其股权结构中经常能看到当地国资委的身影。近10年来其业绩难掩颓势,鲜有新的业绩支撑。
  浸淫原料药市场研究多年的北京东方比特有限公司(健康网)总经理吴惠芳曾经表示,原料药,尤其是传统大宗原料药属于周期性很强的产品类别。由于产能过剩,其国际市场价格一直高峰低谷,大年狠赚,小年不赚,而且生产要素成本和环保成本在不断上涨。
  传统大宗原料药包括抗感染药原料、维生素类原料、解热镇痛药原料等。这些原料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是我国医药出口主力军,也都曾创造过辉煌。以维生素C(以下简称“VC”)为例,2008年原料药价格一路猛涨,年初国内VC供货价仅为60元/千克,是年5月则达到125元/千克。此外,肝素价格曾经暴涨3倍;2007年抗生素中间体7-ACA价格也经历了暴涨……
  然而,即使拥有价格暴涨的喜悦也难掩周期性价格波动的恐慌。在2008年的全国原料药展会上,刚刚赚得盆满钵满的原料药巨头却关起门来商讨行业自律问题。因为面对“暴利”,国内多家企业已扩产或新建原料药生产线,形成新一轮扩产潮,产能过剩后的价格暴跌随时可见。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中国医保商会”)发布的2013年出口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传统大宗原料药出口价格逼近成本,出口量下降,原料药外贸将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原料药国际注册专家徐禾丰表示,当前,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限抗”需求减少,环保警戒线不容碰触等原因已倒逼原料药生产企业转型。对于企业来说,转型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未尝不是机会。
  记者查阅以传统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2013年业绩预期信息披露后发现,其业绩惨不忍睹。鲁抗医药、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等都面临亏损。
  一家企业外宣负责人表示,去年企业业绩很不好看。公司已从今年年初开始进行内部调整。
  中国医保商会副会长许铭在今年年初的我国医药出口形势分析发布会上表示,传统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其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转型不顺
  事实上,长期以来这些企业都在进行积极转型。如华北制药抢滩生物制药,其国内首个辅料级白蛋白研发项目受到市场关注。此外,他们的抗癌药紫杉醇、新型抗生素达托霉素、中药参乌胶囊等产品营销都在稳步推进。近年来,鲁抗医药大力发展兽药和环保技术设备研发业务,丰富业务板块,其环保技术在原料药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这些企业的转型过程却都不太顺利,在战略规划层面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商榷。一般认为,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实现资源互补、资本“输血”、管理升级的主要方式之一,借此道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比比皆是。业内人士认为,在企业经营不好的情况下企业仅凭自身力量进行转型升级并不容易,转型升级一定会有取舍,会有资金投入,越是大企业掉头越难,而这个时候引入合作伙伴帮助转型则是明智的选择。
  但事实上大型原料企业的兼并重组之路并不平坦。华北制药与荷兰帝斯曼谈判了8年后最终告吹;东北制药与国际巨头巴斯夫谈合作,由于与当地国资委意见相左而没有成功。时至今日,东北制药仍然仅有一个拳头品种——VC。
  原料药企业转型方向是向下游制剂延伸,但在国内市场90%以上是仿制药,且仿制药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如果没有创新产品,仍然难寻活路。以华北制药为例,企业拥有丰富的普药产品线,质量好,品牌硬,但在药品招标采购中曾接连遭遇滑铁卢。因为在招标采购中价格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华药的产品价格并不占优势,因此在招标中难以胜出。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沈贤姬表示,大型原料药企业受计划经济影响比较大,对原料业务高度依赖,企业包袱比较重,且在制剂市场营销上也是新兵,这些因素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根本原因还是机制体制陈旧,企业管理者责、权、利不清,管理者不能拍板战略持续贯彻,其任免权掌握在高一级机构手中。”一位业内人士说。重庆科瑞董事长申文求在谈到企业转型升级时表示,必须给企业调整战略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给管理者太多的压力,因为企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
  成功样本
  去年,同为大型原料药企业的石药集团将制剂和研发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同时其上市公司更名为石药集团。业内人士评价认为,作为转型起步较早的原料药企业,石药集团通过联想的收购改变了股权结构,其管理体系更加先进,原上市公司业务主要聚集于原料药板块,此次注入优质资产和更名后,其投资价值凸显,同时也说明单纯的原料药业绩已经无法支撑上市公司业绩。
  众所周知,石药集团恩必普是其最耀眼的制剂品种。在原料药市场风生水起的2003年,石药集团就开始投入重金进行恩必普临床研发。2006年在原料药市场逐渐低迷、陷入价格周期怪圈后,石药对恩必普开始大力推广。该产品也经历坎坷,在最初国内市场营销乏力,无法收回投资的情况下,其国外市场销售权曾被转让。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曾多次呼吁,加大创新品种推广力度,减少政策壁垒,给创新企业研发动力。
  目前,恩必普不仅获得临床广泛认可,而且还被开发成多剂型的系列品种。恩必普的成功为石药注入了活力。
  石药集团外宣负责人张赫明表示,目前,石药集团原料药与制剂占比达到5∶5,企业基本实现了战略转型,未来将进一步降低原料药比重。
  医药领域研究员朱茜认为,原料药产业面临五大瓶颈,未来转型升级无路可退。这五大瓶颈分别为:成长的周期性——新产品的价格远高于成熟的老产品,因此对于原料药企业而言,成长的基本模式是在旧有产品量价齐跌之前尽快推出新产品以替代老产品;成长的空间限制——原料药市场的多品种、小需求量、附加值低的特点决定了原料药企业的长期成长性远弱于制剂生产企业;市场容量瓶颈——目前全球原料药市场容量为400亿美元,远远低于通用名仿制药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和专利药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利润率瓶颈——原料药生产进入壁垒较低、竞争非常激烈且呈无序化导致产品利润率不断下降;业绩稳定性瓶颈——国际原料药市场价格变化很快,原料药企业业绩波动十分明显,呈现较强的周期性特征,因此在资本市场原料药公司估值普遍偏低,PE维持在10~15倍左右,远低于仿制药公司30倍PE以上的估值。
  “转型升级是原料药企业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对大型原料企业来说,恐怕还涉及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市场已倒逼企业进行改革。事实证明,哪家企业下手早、决心大,哪家企业就能够抢占先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