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地方两会关注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时代悄然而至

来源:保健时报 时间:2014-02-19 12:21:03 热度:772

保健时报 记者  佘定铁

    医生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稀缺资源,我国尤甚。加之我国医疗长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的倾向,居民又过多依赖大型医院,一号难求现象频发。随着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以及“十二五”规划在医疗行业政策目标的进一步落地实施,智慧医疗也被物联网的牵引力拉着高歌猛进,信息化在医疗行业的深度利用将成为医疗惠民大计上的一朵奇葩。基于移动互联、穿戴式设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全新的医院、患者、保险的多方共赢模式也在探索中爆发——
  小病打开电脑就能治
  也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一个人在家,患重感冒,头部疼痛,流涕不止,你勉强从床上爬起来,然后艰难地一个人去诊所。这也是珍妮最近的窘境,由于当时诊所的医生不在,护士给医生打了个电话,最终医生给珍妮开了些药。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她又何必跑到诊所去呢?足不出户也能做到向医生咨询。她所需要的只是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和一个视频聊天软件。
  这就是近年在美国兴起的远程医疗服务。Ben博士是美国华盛顿虚拟紧急医疗中心的一位医生,通过网络视频,他正在详细了解病人的症状,他让病人配合,做着必要的身体检查。Ben 博士说,根据中心统计,75%的小病通过这种远程诊疗都获得了康复。他特别强调说:“如果病人情况严重,我们就会建议他们到大的医院及时就诊。”
  珍妮已经几次选择这种网上虚拟上门看病,不但足不出户,收费也便宜。她说:“如果不必坐在候诊室等待,并避免接触到其他患者的病菌,我宁愿支付两倍的价格。”
  Carena公司是美国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领导者,该公司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视频、上门看病等方式,能为患者提供全天24小时的虚拟门诊。让病人足不出户,在家就能接受几十种普通疾病的治疗。我国远程医疗也在悄然兴起。比如某企业开发的云健康远程健康管理系统,用户通过手机APP或电脑,每天能将采集的血压、血糖、心电、尿酸、总胆固醇等生命基本数据上传到健康管理平台,在线专家在几分钟之内就能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签约客户,为其提供风险预警、用药、饮食、运动、诊疗指导等相关服务。
  可穿戴智能设备助力智慧医疗
  2014年春节的一个饭局上,恰好当天是立春节气。记者遇到老家一位长者,长者问:“今天早上6点03分立春,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昨天和今天的气有所不同?”在座的诸位无人给出回答,长者接着说,“其实立春那个时间点的前后两分钟,气也是不一样的”。看到在座几个脸上的表情,他感叹:“我们已经丧失了对自然的感知力”。
  空调、汽车等工业文明成果已经给人类披上了“保护罩”,人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服,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力却在衰退。这使得可穿戴设备成为医疗行业的好助手,人类利用这些设备,不仅可以全天候地监督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脉搏、呼吸、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而且还能把这些数据上传到网络云端,与网友们讨论这些数据,还可以实时将数据传给你的医生,并得到相关建议。
  在我国,高效的智慧医疗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更可以有效阻止医疗费用的攀升。智慧医疗使从业医生能够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学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诊断,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医疗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跨医疗机构也可以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这使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成为现实。线上的医医交互、医患交互、患患交互模式不断拓展,患者和医生的关系将因信息化技术而进一步改变。有一天,你会比医生还要了解你的身体。此时,你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诊治,而是互相平等的对话。医生和你讨论病情,研究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管理健康比单纯治疗更有效
  美国一所医科大学的凯伦·马戈利斯博士针对高血压病人,领衔一项研究。该研究选择450个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把他们分为医生监测组和自我+药剂师监测组:医生监测组接受常规治疗,他们定期去看医生的时候由医生测量血压;而自我+药剂师监测组则要求患者在家里每天自行测量血压,并把检测结果在网上发送给药剂师,必要时,药剂师打电话通知病人调整用药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果显示,一年以后,自我+药剂师监测组血压达标的病人数量是医生监测组的两倍还多。马戈利斯博士还进一步发现,该组70%的病人在研究结束6个月后,血压仍然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一个高血压患者表示,在药剂师的帮助下有很多收获:“我学会了更多,我能更好地听药剂师的话,我很相信他。”
  这项研究说明,病人对所患疾病知识懂得多少及自我的健康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其疾病的治疗效果。对于一些慢性病病人,有医生对他们进行跟踪回访、监测,比单纯去医院看病更有效。
  “懂得多一点,吃得少一点”,“一药加倍,不如多药搭配”,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向红丁教授每次主讲健康讲座的时候,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糖尿病患者多了解糖尿病知识的重要性。
  智慧医疗破冰出行
  2014年以来,多个地方正在召开的两会也在热议智慧医疗服务。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努力为市民提供健康服务,加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杭州市卫生局更是明确将深入拓展“智慧医疗”项目作为2014年创新创优的头等大事。
  目前,很多医疗网络科技公司、资本金融公司以及中小创业者蜂拥而至,上市公司也将杀入智慧医疗的市场。虽然都号称自己是智慧医疗的平台,但无论从远程数据采集、疾病判断,是否拥有角色完善的医管团队,到系统医学研发和使用深度等,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直言,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网上支付这些热词,在医疗卫生系统出现较少,究其原因是主流领域对移动健康这类的新兴行业缺少开放、包容的心态。
  “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弄清一项新技术是好是坏的时候,就首先说‘NO’,把这些新事物封闭、屏蔽,是错误的。事实上,不论是移动健康、移动医疗还是互联网医疗,最好的、开放的思路是去探讨研究,并制定基础性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雷海潮说。作为负责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管理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健康促进处处长石琦透露,今年该部门着重开展的工作就包括修订《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管理办法》,研究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在迅猛发展的医疗健康领域,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正在全面颠覆我们以往对医疗对于健康的传统认知结构。“2014智慧医疗&电子商务高峰论坛”也将于2月27日在北京开幕。可以预见,健康和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营养、运动、健康管理、疾病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也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