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4-01-09 21:15:21 热度:1021
前进中的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
通讯员 蒋雨杉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成立于1952年,从当时的几个老中医组建的“中医联合诊所”,到2003年建成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半个世纪以来,医院坚持以中医为本,为涪陵区人民提供了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涪陵区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就医环境、就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涪陵区中医院以前的多个院区均分布在老城区,属于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后的拆迁区,该院的多个院区被拆迁。医院的业务用房反而进一步缩小。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民措施出台后的解读不够等诸多原因,使进入21世纪后的涪陵区中医院,尽管继续向前稳步发展,但相对于其他医疗机构的大踏步前进,无疑是相对落后了。
在同级医院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继续原有的稳步发展就意味着落后。在21世纪的前10年,涪陵区中医院逐渐陷入了医疗场地狭小、患者就诊环境恶化、设备设施陈旧、业务收入减少、技术骨干不断流失、技术力量不增反减的落后局面,很多人为中医院的前景感到担忧。
在这样的局面下,涪陵区委、区政府,区卫生局以及医院的领导和职工们都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努力。经过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和共同奋斗,涪陵区中医院再一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政府扶持 再建新院
涪陵区中医院以前有3个院区,因为长江三峡工程,涪陵旧城区大量建筑拆迁,涪陵区中医院有两个院区位于拆迁范围,营业场所一下子减少了三分之二。这也是造成涪陵区中医院前几年业务萎缩,收入减少,发展减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涪陵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辖区内人民的健康问题,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和其对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用。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在新农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调动“价廉物美”的中医药的主导和支柱作用,使单纯依靠西医药难以贯彻的“低水平、广覆盖”的医保方针能早日惠及全市的每个百姓,让单纯依靠西医药难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也深刻认识到涪陵区中医院存在的具体困难,并以大决心、大毅力对中医院进行扶持。
区委、区政府2009年立项实施区中医院迁建工程,将涪陵区中医院从日益狭窄的江南城区搬迁到正在建设的李渡新城区。区中医院迁建工程是涪陵区委区政府的十大重点工程和涪陵区2010年“项目突破年”、“健康工程”项目之一,是2010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该工程建设规模为征地94亩,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设床位400张。项目计划总投资20604万元。2009年立项时计划先进行一期工程建设急诊综合楼和住院综合楼,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其中急诊综合楼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住院综合楼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一期工程投资9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200万元,区财政统筹解决6800万元。该工程于2010年3月17日举行了开工典礼。之后在2011年继续追加投资,将门诊部、会议中心等二期工程一并完成。截止2012年12月,已经完成资金投入20316.71万元,新院的各项建筑的主体和外墙工程基本完成,目前内部装修已经完成70%工作,即将投入使用。涪陵区中医院李渡新院的建设,是区委区政府加快发展全区中医药事业,建设全区中医药龙头单位的坚定决心和重大举措的有力体现。李渡新院区在规划时即高度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在建筑主体、内部装饰上,均重视中医药文化的表现,并注重医疗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和患者的住院、就诊环境。该院建成后,将有效地解决区中医院营业场地狭小、患者就诊环境较差等限制区中医院发展的诸多问题,为中医院突破瓶颈,进一步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突出特色 快速发展
得到了政府大力扶持,涪陵区中医院有了光明的前景。但是,仅有光明的前景是不够的,要将前景转化为现实,还需要全院职工真抓实干,艰苦奋斗。
2011年底,涪陵区卫生局对中医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以李滨为院长的新任领导班子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探讨,对全国医疗行业大环境和涪陵区的医疗市场进行了理性分析,最终提出了医院新的发展方向:医院应当建成以现代医学为基础,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的有着独特中医药文化的技术力量较强的医院。在这个目标里,现代医学为基础,是要保证医院技术力量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突出中医特色,是要保证中医院始终姓“中”。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和社会调研,医院领导和全院职工都深刻的认识到,中医院要想在医疗市场上立足,“中”字是最大的优势。“中”字就是医院能够安身立命并且迅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中”是核心,“中”是本质。而中西医结合,正是中医院区别于其他医院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
明确了这一点,医院制定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实行绩效工资管理,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结果体现在科室分配方案中;对中医药特色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分析;对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有系统的调研分析并制订针对性措施;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医院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投入资金设置和建设治未病服务平台。为发展治未病服务提供支撑。治未病科逐步发展壮大,为建成中医特色突出、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技术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将原先分散于各个科室的市级、区级名老中医集中起来,成立了涪陵区中医院名中医馆。该馆全部由具有区级名中医以上称号的涪陵区著名中医出诊。该馆的装修也高度重视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为该馆专门配置的中药房,也进行相应的升级,完善了成药、粉剂、散剂、丸剂等多种药型。该馆营业后,迅速在涪陵区及周边区县打响了知名度。医院又在院内深入开展“中医管理年”活动,加强医院西医医师西学中培训,举办护士中医技能操作比赛等活动。使得全院职工内部,有了浓厚的学习中医的热情和氛围。医院还在院内中医文化建设中大力宣传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中医核心理念。通过上述工作,医院非常突出的彰显了自己的中医特色,让老百姓认识到这是一家不同于其他医院的“中”医院。在这里能够得到其他医院不能得到的中医服务。于是,就诊病人再次增加,社会声誉再次恢复。
正是基于这种明晰的办院思路,中医院通过正确的定位,科学的管理和适度的经营。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改变。业务收入从2000多万飙升至4000多万元。与此同时业务收入里的药品收入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以中医技术服务为基础的治疗费用所占比例节节上升,成为全区卫生工作的一大亮点。全院职工再次看到了医院的光明前景,对新任的领导班子有了信任感。因而士气高涨,医疗技术人员学习、进修的欲望也再次高涨。整个医院的医风医德进一步的提高。
2011年,涪陵区中医院糖尿病科通过重庆市特色专科验收;2012年,涪陵区中医院脑病科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级重点专科的验收。肛肠科和针灸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色专科专病建设科室;中药房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县级中医院建设项目;骨伤科、肺病科为市级重点专科建设科室。2013年7月,医院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的复评验收。业务收入飞速增加、职工士气再次高涨,各项成果纷至杳来。毫无疑问,涪陵区中医院再一次走在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上。
深入基层 服务农民
再一次回到快车道的涪陵区中医院,并没有忘掉自己身上的责任——涪陵区中医药事业的龙头单位。带头引领全区的中医药事业快速向前发展,是医院责无旁贷的责任。尤其是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和优势,是广大人民群众切实的需要。
医院长期定点援助一个兄弟区县的中医院和本区内两个卫生院和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受援医院的实际和当地群众的需求,帮助受援卫生院开展特色技术服务,培养中医药特色优势项目。指定高年资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为主的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与对口支援医院的初中级医务人员指导工作;定期到受援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和技术培训,通过组织查房、手术示教、新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等各种临床带教形式开展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对支援卫生院的管理工作提出建议,促进卫生院的健康发展。
同时医院还在区卫生局的组织下,积极举办全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将全区的乡村医生集中起来进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预防保健,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治疗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各种讲座培训和临床带教。经过医院的扎实有效的工作,到了2013年年底涪陵区各个基层卫生机构都已经能够独立的为辖区内的群众建立中医体质辨识表并根据辨识表的分类为群众提供相应的膳食指导和预防保健方案。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走进了基层,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得到了初步的体现。
整合资源 展望未来
根据《涪陵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中的规划,区政府为涪陵区中医院制定的近期目标是要建成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除了斥巨资为医院修建高标准现代化的新院外,还准备以中医院为核心,整合一些涪陵区内的优质医疗资源。从而帮助医院实现超常规的快速发展。
现在,得到了党委政府大力扶持、找准了自身发展方向的涪陵区中医院,再一次回到了发展的快车道。医院全体职工,为未来充满信心。近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完毕和新院投入使用后。涪陵区中医院的业务用房将达到76221平米。病床数增加到927张。设置15个以上的临床科室,10个以上的医技辅助科室。完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科室配置和硬件设置配置。预计近期内高级卫生技术人员达到50人以上。年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医院计划2014年启动三甲医院创建工作。力争2017年三甲医院创建成功,业务收入达到两亿元。到2020年,业务收入达到5亿,拥有至少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6个市级重点专科,与至少两所国家级重点大学合作,成为对方的业务指导医院和合作医院。成为承担国家、市级多个科研项目的渝东南地区产、教、研中医药产业基地和龙头单位。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21
2025-07-16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