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3-12-27 09:22:58 热度:778
传统绝活新技艺 生物技术高效率
本报记者 刘成友
制图:张芳曼
从一张普通驴皮,到一份滋补佳品,一块东阿阿胶是怎么做出来的?
先到城西的河里泡皮,再从深井里提水熬制,工人们围着一口口熬胶的大锅,手执七斤重的大铜铲,在锅里不停搅动。滴水成冰的季节,工人们还是单裤背心,大汗淋漓……
不过,发生在山东东阿的这些场景已成为过去。在如今的东阿阿胶公司,手工作坊变成了标准化生产车间,传统的敞口锅煎煮换成自主研发的蒸球化皮机,提高劳动效率30倍;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工序火候,效果完全不输给优秀老胶工。
今年前三季度,东阿阿胶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8.52 亿元,同比增长53.24%。是什么,让一个传统中医药企业实现了成功转型?是什么,让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不断发扬光大?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技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要熬胶,洗皮是重要的一步。
原来的滚筒式洗皮机是长流水的作业方式,洗1吨原料要耗几十吨水,现场脏乱,工人天天穿着胶鞋工作。如今,新上的螺旋转鼓洗皮机实现了清洁生产,现场干干净净,比原来降耗50%,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
从手工作坊向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变革,东阿阿胶曾引领胶类中药行业的“第一次革命”。从传统的敞口锅煎煮到自主研发的蒸球化皮机,提高劳动效率30倍,节能41%;建立阿胶原料驴皮DNA鉴别方法,并已收录入《山东省中药材标准》等。
在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看来,阿胶生产技艺以前是“绝活儿”,现在,技艺创新更是让东阿阿胶升级成为一个现代中医药企业的法宝。“资源匮乏的大背景下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利用效率方面的创新,这种转型是带有方向性的。”
现在,东阿阿胶又在实践“二次革命”——借助工程中心建设实现计算机辅助自动化和在线检测等现代化工程技术变革,实现产业升级。去年初,东阿阿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动化实验室,致力于改造和开发阿胶生产设备,实现炼胶自动化、切胶晾胶包装自动化,开发阿胶新剂型等。
“阿胶乃至胶类中药的发展在于新剂型、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服用阿胶能像喝速溶咖啡那样方便。”秦玉峰对未来信心满满。
全产业链质量管控
优质驴皮、优质东阿地下水、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堪称东阿阿胶生产的三宝。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驴皮利润仅占到整只毛驴的10%,要用皮拉动这个产业链是不可能的,而且全国毛驴的存栏量在急剧下降。
不仅如此,秦玉峰介绍,整体技术水平较为传统、质量标准检测亟须补齐短板、原材料资源驴皮短缺,仍然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三大瓶颈。正因如此,东阿阿胶更致力于构建全产业链的质量管控模式。
首先就是在产业链上游,掌控驴皮资源。东阿阿胶已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20个养驴示范基地,创立了鉴定驴皮真伪的DNA检测方法。
在产业链中游,进一步强化质量控制。“过去老炼胶工熬胶,一看‘挂旗’了,就知道出胶点到了。现在完全采用自动化生产控制,优秀老胶工在关键工序火候控制最佳点的30多项技术参数,都被固化成现代工艺技术标准,确保每一批产品都达到最佳品质。”东阿阿胶质量管理部部长胡永水说。
12月16日,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山东东阿阿胶获提名奖。阿胶基本物质及有害物质含量标准、重金属限度测定标准等已纳入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
在下游终端服务环节,健康管理连锁店在各城市遍地开花。在这里,消费者得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还有更多的附着于产品之上的文化价值。
从规模成长到“文化成长”
从2006年到2008年,东阿阿胶销售收入、利润实现翻番;从2008年到2012年,再次翻番。对于东阿阿胶来说,企业的规模发展固然可喜,更耐人寻味的是其“文化成长”。
阿胶是什么?是流传了3000年的滋补上品,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开始,东阿阿胶开始全面实施“文化营销”和“价值回归”工程,目的在于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企业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对阿胶的演变史、疗效演变史、阿胶垄断史、滋补养生史进行挖掘整理,根据古代医案,编写《阿胶拍案惊奇》,在众多报纸媒体和网站传播,让公众了解阿胶是什么、吃阿胶干什么、阿胶几千年来经历过什么。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既需要责任感,更需要胸怀。“隐去品牌推品类”,就是东阿阿胶实现“价值回归”工程的一个重要思路。大力宣传推广阿胶而不是企业自身,意在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复兴。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0
2024-11-06
2024-09-23
2024-06-30
2024-04-25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