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寻求新突破 跨入新发展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0-14 22:26:08 热度:1234

——记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朱宏斌

文/康  平  周秀莉

  从副局长到院长,从宏观思考到微观实践,作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的朱宏斌,感受最深的两个字为责任。到任3年来,他团结带领班子成员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使医院走上了差异化发展、特色化赶超、专科化领先之路,不断展现出一名创新型医院管理者的风采。
  2012年,这家全国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甲等医院”复评。医院先后荣获“全国首批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三级优秀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湖北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三大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朱宏斌常说,硬件建设是软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硬件建设是内涵建设的载体。胸怀沉甸甸的责任,朱宏斌2010年上任伊始,就迅速带领专班人员制定了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以改革、创新、发展为主题,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坚持中西医结合特色,坚持“科学建院、质量立院、技术强院、人才兴院、管理助院、文化育院”的发展思路,立足武汉、服务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为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化步伐,医院上下精诚团结,致力于三大硬件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地处汉口繁华闹市区,是一家有着80多年辉煌历史的市级大医院。为缓解百姓住院难,改善就医硬环境,医院近年在楼房建设上不断推出大手笔。2011年10月,门诊综合楼加层和内科住院楼投入使用;正在新建的20层高的外科住院大楼已封顶,将于2014年5月投入使用;位于武汉市郊规模可观的盘龙院区康复大楼也即将开工。康复医学是与预防、治疗并驾齐驱的三大医学,朱宏斌信心满满地说:“中西医结合的康复中心的兴建,将更好地为百姓健康造福。”
  信息化建设 依据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发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医院制定了四个阶段的建设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医院信息系统打造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中西医结合数字化医院。为此,医院近两年扩建改造了中心机房,新建了灾备机房;组建了门诊发卡系统、预付费系统、自助终端系统;更新了HIS系统、护士工作站、医生工作站、药物咨询系统、血透及输血管理系统、医保农合接口;同时建成影像传输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和移动医疗平台;全成本核算系统、绩效管理系统、智能决策系统建设和数字化医院建设也初步建成。医院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使患者就医更加便捷。
  医疗设备建设 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三年来,医院投入近两个亿用于购置新仪器、更新旧设备、配置了3.0T核磁共振、数字化动态平板DR、直线加速器调强验证系统、泌尿结石气压弹道超声碎石系统、肿瘤治疗用直线加速器调强验证计划系统等千余台高精尖设备,为患者提供精准检测和诊断。
  重点专科建设成梯队
  武汉不少老百姓喜欢选择这家医院看病,因为它“头大、腰粗、皮厚、胃口好”,这赞扬的是医院口碑极好的四个专科:神经内科、肾内科、皮肤科和脾胃科。拥有中国医师奖得主的皮肤科在武汉更是声名显赫,日均门诊量2000人次,夏季高峰达3000人次,占全院门诊总数的三分之一。朱宏斌认为,口碑好的这几个专科,基本都是“国家队”。
  近年,医院为加快重点专科建设,采取了整体规划、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特色优势、科学研究、专科管理六大措施,突出抓高端专科人才引进,抓专科质量考核和科学管理。催生一大批重点专科,重点专科级别和数量位居武汉市属医院第一。皮肤科、脾胃科、肾内科、临床护理,成功跻身原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还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两个(皮肤病学、脾胃病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两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临床中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5个(脑病科、针灸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耳鼻喉科)。同时,风湿免疫科等16个科为省级临床类或中西医结合类重点专科,检验科等23个科为市级临床类或中西医结合类重点专科,各级重点专(学)科比例达到82%,重点专科床位占总床位比例达到83%,重点专科门诊量占全院门诊量80%以上。
  为打造一流外科,医院还积极招聘、引进外科优才,创造条件建立了胆道外科、肛肠外科、皮肤外科、整形外科。目前,外科发展势头良好,手术台次、手术量不断增长,四级手术量更是明显提高。
  专科建设的突飞猛进,全方位提升了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同时促使医院的科研教学能力迈上新台阶。近年,医院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项,省科技厅项目14项。获主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29项,主持科技部、原卫生部、学会项目子课题8项,完成成果鉴定9项。
  为形成人才梯队,2011年开始,医院开始选拔中青年骨干实行定向培养,送至国家级重点专(学)科单位或者国外学习,以掌握该专业的前沿技术,支撑医院专(学)科建设。三年来,医院先后选送326名医务人员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培养中青年人才58名。
  服务体系注重“八化”
  朱宏斌认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关键在于医疗服务体系化。他要求全院把以人为本、病人至上的思想,细化到服务举措的全过程,通过良好沟通“把方便让给患者,把爱心献给患者,把温馨留给患者”。经全院努力,悄然形成独具魅力的“八化”服务体系。
  服务过程人性化 建立“病员服务中心”,将医疗保障审核、政策咨询、医疗审批等6大类30余项实施一站式服务。不断完善便民服务项目,添置饮水机、充电器等,开展代叫出租车、陪送服务等。
  服务流程便捷化 实名挂号、分时候诊,开设节假日、夜间门诊等新举措,都极大缓解病人排队难问题。新媒体告知服务,如用电子邮件、QQ、微信等快捷方式通知患者取相关报告,也极大方便了患者。
  服务举措亲情化 成立投诉应诉办公室,患者投诉件件落实。每年投诉处置满意率超过九成。医院还定期召开护患沟通交流会,坚持对每位出院患者进行回访,发放医患连心卡,便民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
  志愿服务常态化 以“武汉手语导医第一人”张勤医生为队长的义工队,义务为聋哑患者导医服务近千人次;“青年博士智囊团”经常为农民工义诊、讲座;医院还特别设立志愿者服务日,贴心服务患者。
  惠民服务诚信化 医疗陪送服务中心已为患者无偿提供106万人次的陪伴陪送服务。连续两届推出的“十大专科、百名专家、千台手术”暑期优质医疗公益月活动,为24个病种的手术患者奉献质优价廉的健康大餐。
  医疗服务智能化 门诊大厅显示屏滚动播放专家号源实时信息。专家诊室设立电子显示屏,告知就诊状态。自助服务区为患者提供自助查询、挂号办卡、打印检验报告单等数字化服务,还设有患者满意度电子测评。
  服务环境温馨化 诊疗环境温馨舒适,特别在门诊增添中草药绿化,普及中草药知识。还与公安部门联合建立了警医联动警务室,严厉打击游医骗子、号贩子和盗窃行为。
  优质服务创新化 夏季昼长夜短,医院开展“晨光医疗”,门诊各科室根据患者夏季作息习惯提前接诊;透析患者众多,增设夜间服务,为血透患者排忧解难。新增专科专病专家门诊28个,专家专病不再一号难求。
  医联体建设网格化
  朱宏斌的口头禅是,大医院既要有大胸怀、大担当,更要有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责任和义务。他特别看重新医改的重头戏“医联体”,希望这种与基层医院的上下联动、沟通,能让基层医院真正强起来。
  真情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院对江汉区前进街、满春街、硚口区易家墩街、汉水桥街、六角亭街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直管,实施资源纵向整合,突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可及性和高效性,做到“管理通、技术通、人员通、转诊通和信息通”,提高社区自身造血功能。帮扶工作已结出硕果,2012年前进街、易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第二届示范卫生社区服务中心。
  无私帮扶对口基层医院 钟祥市中医院、恩施州来凤县民族医院两家基层医院,是医院对口支援帮扶对象。三年来,朱宏斌亲自制定帮扶规划,亲自带队实地指导,统筹协调,组织精干专家队伍,赴当地开展大型义诊活动,组织教学查房,专题讲座和示范手术,免费接受医务人员到院进修培训。向来凤县民族医院赠送大型核磁共振机等医疗设备及药品共计约100万元。帮助指导两家医院创等达标,其中,钟祥市中医院一举成为“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还与汉南区人民医院、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和十家农场卫生院,签订了医疗联合体协议书,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口帮扶。
  此外,医院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和应急公共卫生事件中勇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扶贫、义诊、援外、援疆、援藏、抗震救灾等各类医疗救助行动。朱宏斌深知,“责任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他的手机24小时处在开机状态,政府一声令下,即能根据“各类应急预案”迅速派出专家队伍。2010年组建医疗队赴青海玉树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每年派驻中青年专家赴新疆博州、西藏参加援疆援藏医疗队。医院还与武汉市急救中心签订了“120”战略合作协议。医院皮肤科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先后与贵州省贵阳市金阳医院和湖南省郴州第一人民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每年派驻皮肤科专家支援医院。
  朱宏斌是管理者,更是探索者、奉献者,他说:“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自觉地严于律己,忠实履行党员职责,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到任三年来,他耐心倾听职工呼声,以公心待人,公正处事。坚持以身作则,维护班子团结,实行民主决策,力求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他给大家留下勤俭朴实,谦虚谨慎,光明磊落,廉洁自律的深刻印象。
  在朱宏斌的带领下,医院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各项业务指标再创新高:近三年来,门诊量从189万人次增至21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住院量从4.66万人次增至6.18万人次,同比增长32.6%;手术台次从1.29万台次增至1.59万台次,同比增长23.3%;医院总收入从7.69亿增至12.3亿元,同比增长60%;资产总值从12.86亿元增至18.3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了医院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