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治疗皮肤病要用好风药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9-18 12:05:19 热度:83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玉玺

  温凉有别废性存用
  “风药”最早见于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一书。他在“用药备旨篇”中,根据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浮沉的特性,把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等20味药归结为“风升生”一类。其弟子李东垣继承衣钵,并广泛运用于内伤、脾胃诸病的治疗。如“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在论述防风时曰:“防风治一身尽痛……乃风药中润剂也。”从张、李二人的论述,风药是指发表解肌、疏风散风的药物。随着我们对风药认识的逐渐加深,风药不仅指祛除外风,还包括平熄内风、搜剔内风的熄风药。所以,风药是具有祛除风邪,治疗各种风证的药物。
  疏风药有温凉之别,但温散风邪的方剂有时亦可佐以凉散之药,如荆防败毒散中用薄荷;麻黄方中用浮萍;而凉散风邪的方中有时还配以温散之品,如银翘散方中用荆芥。此时少量用之,其温性或寒性在方中已被大队凉性或温性药监制,专取其辛散祛风之意,故仍不失温散或凉散之旨,此即“废其性存之用”之意。风药特别是温散药多辛燥,辛能耗气,燥易伤阴,故不宜久服及用量过重,或于方中适当加入补气养阴之品,如黄芪、沙参、生地等以防辛燥之弊。
  内外风多相携而发
  临床上应区别不同证候,因证而宜。对于外风,因势利导,应逐邪外出,疏风解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初感外邪,以治标祛风为主;邪入于里时,可表里双解、疏风和里;风寒外束则疏风散寒;风热外犯则疏风清热;风湿外侵则祛风化湿。
  对于内风则应根据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风的根源论治,治病求本,标本同治。如血虚生风则养血祛风;血热动风则应凉血熄风;阴虚动风则应滋阴熄风;肝风内动则应平肝熄风;血燥生风则应润燥熄风;血瘀生风则应活血化瘀熄风。对于顽固性皮肤病,病久入络的经络之风宜搜风逐邪。
  但临床中,往往内外风相混发生,外风引动内风,或外风未去内风又起,因此既要用祛风药又要用熄风药,只是据孰轻孰重而有用药多少之分。
  治风常须兼以理血
  皮肤病早期多以外邪为主,当以祛风为重,迁延日久,缠绵不愈,恐有内风作祟,要详查内风之根源,是血热生风、血虚生风、阴虚阳亢生风还是血瘀生风,由内风所引起的皮损程度往往比外风要重。
  古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特别是内风所致的皮肤病应配合补血、凉血、活血等治血的方法。依据血虚、血热、血瘀的不同,分别选用养血祛风、凉血熄风、活血搜风等治疗方法,这也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标本缓急治则的体现。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