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淋巴瘤并非绝症 发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需警惕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13-09-11 23:40:24 热度:720

  ●淋巴瘤已脱离绝症行列,选择正确治疗方法有望治愈,成为少数能治愈的肿瘤中治疗效果最好的恶性肿瘤之一
  ●如果一个月内出现淋巴结无疼痛肿大、体温不正常、体重下降,需警惕患上淋巴瘤,及时就医
  近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微博中表示已经确诊淋巴瘤,让公众对这一疾病的关注度迅速提高。而此前央视播音员罗京、《情深深雨蒙蒙》演员李钰、香港实业家霍英东、台湾歌手阿桑等明星都因淋巴瘤离世。淋巴瘤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肿瘤?其发病原因是什么?为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患上此病?此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如何?9月15日恰好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淋巴瘤宣传日”,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文/记者黄蓉芳 通讯员欧阳云、马雯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三科主任邹青峰
  过度疲劳、环境污染等
  都可能是诱因
  “淋巴细胞是我们人体的‘健康卫士’,广泛分布于全身的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三科主任邹青峰介绍,从我们出生起,淋巴细胞就为了我们的健康努力战斗着,由于淋巴细胞发生恶变而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淋巴瘤。
  据统计,目前,淋巴瘤是全球增长最迅速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每年发病率平均增加4%。2011年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已达到6.43/10万。邹青峰说,目前淋巴瘤的明确病因尚未发现,但是某些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环境污染等因素很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生相关。
  至于为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患上此病,邹青峰解释,20岁到40岁正是淋巴组织非常活跃的时期,高敏感性让青壮年很容易成为淋巴瘤的高危人群。
  他说,年轻人经常熬夜加班,长期过度疲劳,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可能会导致淋巴细胞发生量变或质变。“医学研究发现,精神上的压力会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机能,降低对外来病毒的防御及自身体内细胞癌变的敏感度,肿瘤的发生率就会大大提高。”
  邹青峰说,在日常生活中,家具装修的污染、染发剂、烫发剂等也可能引发淋巴瘤。所以,房屋装修后应空置通风,尽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染发剂,尤其是不合格、没有正规厂家的染发剂。“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避免电子辐射,因为长时间打手机、逗留在电脑前的时间过长也都有可能导致淋巴瘤的发生。”
  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
  邹青峰说,淋巴瘤的表现多种多样。“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最典型的表现,多发在颈部,其次为腋下、腹股沟。”他说,淋巴结肿大一般都坚韧而有弹性,没有疼痛感。
  他还提醒,约半数患者还可出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皮疹、瘙痒等全身症状,发热多在38℃~39℃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会将发烧等症状与感冒相混淆。”邹青峰说,如果一个月内出现淋巴结无疼痛肿大、体温不正常、体重下降等情况,需警惕患上淋巴瘤的可能性,及时就医。
  邹青峰介绍,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获取足够的高质量的肿瘤组织是病理诊断的前提。“活检比较麻烦,甚至有风险,但是对于确诊淋巴瘤是必须的。某些情况下,取材不理想,则有可能需要再次活检。”而且,在考虑淋巴瘤复发时,也要再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一方面是为了明确淋巴瘤是否复发,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淋巴瘤类型可能会发生病理转化。
  邹青峰说,相对于其他肿瘤,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及分型十分困难。目前已知淋巴瘤有近70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和预后差别非常大。“因此,对于有疑问的病例,有可能需要多位经验丰富的病理专家会诊,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治疗:
  选择正确治疗方法
  有望治愈
  “不少市民对肿瘤的错误认知导致他们往往将肿瘤与绝症画上等号。”邹青峰介绍,淋巴瘤并非绝症,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有望治愈。虽然不同亚型的淋巴瘤治疗效果的差距很大,但医学的进步已经使淋巴瘤脱离绝症的行列,成为少数能治愈的肿瘤中,治疗效果最好的恶性肿瘤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淋巴瘤分类明确指出,每一种病理类型的淋巴瘤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采取的治疗也不相同。患者必须在全面的检查后,根据病情决定治疗策略。
  他介绍,淋巴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治疗、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目前,大部分淋巴瘤患者仍然首选化疗。部分患者联合免疫靶向治疗能显著提高有效率、改善生存期。手术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考虑选择。
  提醒:
  发现无痛性的
  淋巴结肿大需警惕
  邹青峰提醒,要远离肿瘤,应该摄入卫生健康的食物,维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他还特别提醒,早期淋巴癌的症状一般都是隐匿的,不易察觉,尤其是早期症状与感冒非常类似,都有发烧、出汗、咳嗽等,很容易被混淆。因此,如果在耳后、颈部、上颈部位、颌下、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出现无痛性的、无明确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并有类似“感冒”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争取在第一时间捕捉到疾病的蛛丝马迹。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