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8-15 07:50:24 热度:1094
——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母得志
文/吴 桦 王海英
图为母得志院长和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查房。
图为母得志院长在芦山地震灾区为患儿诊治。
他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博士,儿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获得者;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如此众多的头衔和荣誉铭记了他长期从事新生儿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承担着儿科学新生儿专业所有留学生和大部分8年制、7年制、5年制的临床医学课堂教学,培养了22名博士和8名硕士。近年来荣获“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四川大学优秀教师、四川大学首届“学生喜爱教师奖”。更难得的是,他培养的留校研究生几乎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他是一位学者型的院长:踏实、勤勉、睿智是他的特质。虽然上任不到3年时间,但是凭着依靠群众、团结班子、奉献自我的精神,他已经在医院管理者这个新的领域崭露头角,并带领医院取得了改革创新的斐然业绩。因为在他的心里,更多装的是医院的事业,是广大患者的疾苦,是全院职工的福祉,是他的学生们的前程,是华西第二医院这所百年名院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就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兼华西儿童医学中心主任母得志。
解近渴 引远水
以心的空间开启新的空间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由于地处成都市中心的人民南路主干道旁,占地狭小,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单位面积服务患者人数是全国最多的医院之一。由此,患者到医院急诊等候看病的时间难免延长。医院不仅挂号一号难求,住院一床难求,看病停车更是费尽周折。
2011年初上任后,母得志和他的新班子明确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定位于拓展医院的空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怎样尽可能地挖掘现有空间的潜力,以缓解医疗空间紧张和患者看病难的现实矛盾。母得志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听取群众意见及现场办公,将院内空间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把研究室、行政办公室等所有与医疗没有直接关系的科室部门全部调整出来,将所有的空间都用于直接为患者服务,由此腾出更多的空间用于医疗,解决了多年来医院空间使用不合理的难点问题,同时理顺管理服务流程,尽量缩短病人看病等候时间。
虽然拓展医院空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充分的空间平台,人才的引入、学科的建设、医院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制约,长此以往,学科发展就会落后于时代。
道理很简单,可是落实新院区的土地难度非常大。好在有中央和地方,及四川大学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母得志和他的班子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2年初取得了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96亩的医院建设用地。2012年12月18日,新院区在新址举行了奠基仪式。今年3月,项目总规又通过了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批准,新院区建设开工在望。
倡民主 兴实干
全心全意依靠全院职工办院
华西第二医院是西部最大的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服务人群数量巨大。无假日门诊和夜间门诊的开设是一件方便患者的事情。可是由于医院职工平时工作劳动强度大,部分医护人员对此并不积极,因此此项制度一直未能实现。针对这一情况,母得志和新班子成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教研室和保障部门的意见,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动员,最终取得全院员工的认同,使周末门诊和夜间门诊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科学家最尊重事实,在院长母得志身上最突出的正是他重视调查研究的实干作风。上任两年多来,他一直坚持带领班子成员深入临床一线,定期或不定期参加每个科室的晨交班,现场办公,了解科室和医院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解决的困难,能解决的马上协调解决。他还积极倡导办节约型医院,并且率先垂范,提出节约是华西的传统,节约是为了发展,节约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甚至要求各科室、部门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通过母院长的积极倡导和制度化管理,职工的节约意识明显增强,使得2012年医疗能耗在各项医疗指标增长的情况下反而降低了5.4%。
这种身体力行的务实作风令全院职工耳目一新,使他和新班子深受好评,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广大员工参与医院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全院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全院上下呈现出团结、和谐、勤奋、敬业的良好氛围和景象,医院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数字说明一切。近两年,年均医疗指标增幅较前五年年均增幅快速上升,其中年门急诊量从2010年的118万人次大幅度增加到2012年166万人次;年出院人次从2010年的3.58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4.51万人次;年手术人次从2010年的1.99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2.83万人次;年分娩人次从2010年的6.7千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9.6千人次。
为大医 顾大局
谱写百年华西精神的新篇章
作为百年华西品牌的传承者,华西第二医院在全国妇幼医学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人才培养为一体,是中国西部实力最强、水平最高、历史最悠久的三级甲等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为了更多更好地服务患者,母得志带领全院职工在转变管理模式、改进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创新与探索。近年来,医院主要医疗指标多以两位数增幅增长,连创历史新高,医疗质量和效益指标进一步提升。
母得志和新班子以精心打造医院核心文化为契机,以“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让政府满意”为己任,提出“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服务理念,在全院范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和争创“服务明星”活动,努力为病人营造舒适和温馨的环境。医院产科一区连续两年获得首批“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妇幼专科医院。
围绕病人挂号难、看病难、排队长的问题,医院积极推进便民惠民举措,全面开通现场预约、电话预约、诊间预约、自助预约机等多种预约方式;在全国率先推行妇产科无假日门诊、夜门诊和诊间缴费;全面实施诊间复诊预约和出院病人预约,尽力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为方便群众就医,医院多方改善服务流程。2012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儿童医学中心正式成立,母得志兼任中心主任。通过医疗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建立院间病人转诊和会诊绿色通道,方便了患儿就诊。
医院还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就诊“一卡通”、医生工作站、电子处方,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改善患者就诊过程中的“三长一短”现象,医疗服务满意度提升到90%以上。
作为国家级公益性妇女儿童医院,华西第二医院肩负着多项社会使命。医院积极组织“万名医师下基层对口支援”活动,开展对口支援和业务指导;坚持开展义诊咨询活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范围;坚持举办健康公益讲座,扩大群众受益面;积极促进网络医院建设,对网络医院的妇产科、儿科实施远程医疗会诊咨询。
医院主办的《四川妇幼之家》有一期雅安芦山地震特刊,全面详实地记载了医院上下积极参加抗震救灾的情形。作为院长,心系灾区的母得志不仅全力组织部署医院的救灾工作,还亲自在灾区为患儿查体治疗,慰问救灾医护人员。医院先后共派出7批次医疗救援队赴灾区救治伤病员,灾区医疗点接诊患者1736人,院内收治灾区患者34名。灾难面前更加彰显出华西第二医院心系群众的精神。
谋远虑 创一流
让学科建设为梦想插上翅膀
梦想的实现靠什么?母得志的答案是学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母得志深知,在当今医改的时代背景下,医院不仅要面对激烈的现实竞争,更要比拼长远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母得志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医院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专业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四川省妇产科质量控制中心和儿科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医院,全面负责全省妇产科和儿科规划质量控制;获得人类精子库技术准入,成为四川省唯一一家获得准入的单位,填补了西南地区的空白。新增博士生导师4名、卫生厅学术带头人8人、卫生厅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两人;医院获批成为原卫生部儿科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基地。
医院还先后顺利通过原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督导检查和临床重点专科检查,药事管理工作获8个专家检查组的唯一“特别亮点”表扬,在全省医院中排名第二,并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专科医院典范在2011年原卫生部举行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及学术会议”上作经验汇报交流。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上任以来,母得志不仅没放下自己的科研工作,相反,他的科研精神和取得的成绩极大地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短短两年多时间,全院科研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两年超过20项;科研经费总数突破3000万元;首次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4项;SCI论文从2010年的60余篇猛增到2012年的113篇,名列全国专科医院前茅;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现了零的突破;“211工程”三期“发育缺陷控制与修复”顺利通过验收,“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获批继教项目47项;开展医疗新技术100余项。
更珍贵的是,医院专职科研人员占比达到6%,并拥有1万余平方米的西部妇幼医学研究院,为妇幼医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16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