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8-05 11:37:41 热度:843
刘加升
长期以来,药价高水分为药品回扣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现已成为医改顽疾,也是导致老百姓“看病贵”的罪魁祸首。人们不禁要问,药品何时才能“挤净价格水分”?水分含量多与少又由谁来评价?
药品通过招标来“挤水”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把“挤水”仅靠招标这一形式来实现,显然很难如愿。原因是目前药品的定价机制主要依从于市场调节,统一定价既没有标准可依,又无法律可循。在此状况下,物价部门无法认定价格是否合理,只好依靠药品生产厂家的报价来定价格,而在药品生产厂家向物价部门所申报的价格成分中,自然少不了市场营销及所谓的“攻关”等费用,由此而导致的药品价格含有较高的水分,最终还是要患者埋单。
药品因价格水分较高,让医院和医生背上了“坑爹”、“吃回扣”等骂名,同时由于价格水分太高的药品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也是医患纠纷的重要诱因之一。笔者认为,要将药品的价格“水分”挤净,那就需要从药品定价的源头抓起。而抓源头就必须了解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同时对药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机器、工人工资、科技含量、知识产权等生产成本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组织全国相关专家成立“药品评价委员会”,对每一药品逐一评定价格。评审专家随机抽取,生产厂家的专家不得评定本厂的药品(回避制度),药品评定价格在网上公开,通过网络向应用药品的相关医生征求意见,最后再由物价部门综合审核。通过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药品定价机制,药品的“水分”才有希望“挤净”。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中医院)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