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7-31 19:09:46 热度:1014
山东荣成市斥山卫生院 王昭垣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因此,古人养生重在养心,主张心平气和,精神愉快为养生之上策;去心中之愤恨,抑郁邪念,置神于无忧无虑坦荡之中。故《太上老君养生诀》曰:“善摄生者,要当心静,然可保性命,延驻百年。”纵观古人养生养心之法,有以下几方面。
《管子·枢言》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这说明生命现象的一切均由心而思虑,而反映其对生命的作用最大。《卫生保鉴》中云:“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汉代董促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长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所以,祖国医学认为养生重在养心,心静方可固元气,通神明,精神松弛,身心愉快,孕发生机。
古人云:“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内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所以,要养身多寿,必须做到,外不为欲而贪心,内心清静,心神内外协调平和,顺应天地自然之美。祖国医学认为,保心神养生机,使其顺从自然,才能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少生病或不生病获得健康的目的。
“有德则乐”是祖国医学养生的重要部分。孟子提出“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其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所以,只要有邪念则神驰以外,气散于内,有疾相攻;人祛邪念,则心正神宁,以理顺气,气顺、气和、形和。
养生重养心,心平气和,人体阴阳才能调和平衡,才能与天地相通、相合,才能达到祛病、保健、延年、益寿之目的。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10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6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