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2-03-07 00:16:00 热度:887
刘玉村院长在为病人手术。
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
人物档案
刘玉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临床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医学会副会长。
一家大型医院的院长,某种程度上就是医院的门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是很体面的“门面”:儒雅,稳重;他带领的北大医院,是北京大学各附属医院中建院时间最长的医院。作为北医的“长子”,北大医院也颇有“老大”的风范:“厚道”。
“厚道”是刘玉村对北大医院精神的简称,全称应该是“厚德尚道”。
2006年,刘玉村从北大医学部副主任的岗位上调任北大医院,担任这家具有90年历史的大型医院的掌门人。到了医院之后,刘玉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医院的文化建设。从哪里入手?就从院训“厚德尚道”入手。刘玉村把“厚德尚道”简称为“厚道”,“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其实做医生、办医院更要厚道。”在向钱看的潮流中,刘玉村追求的是为患者着想,“医生们要挣钱,但是要体面地、有度地挣钱,不能迷失在经济利益里。”
在北大医院,无论预约的患者有多少,核磁检查定格在每人每次45分钟。医务人员宁可加班加点,也要坚持标准,只有这样,检查报告才能尽可能的精确。同样,CT检查坚守着能拍一次绝不拍两次的原则,不会为了增加收入搞些小把戏。因为厚道,刘玉村也有“烦恼”:有一天,骨科的一名患者和医生发生了争执,患者认为自己骨折,坚持要“拍片子”;可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认定患者只是肌肉拉伤,没伤到骨头,坚持认为不需要“拍片子”。患者到刘玉村这儿告状,他是既无奈又欣慰:无奈的是,医生要是顺着患者的意思,拍个片子,医院能增加收入,患者也没意见;欣慰的是,北大医院的医生宁可“得罪”患者,也不挣昧良心的钱。
到过北大医院就诊的患者,都感觉门诊楼太拥挤了。刘玉村说,现在的门诊楼是在1980年启用的,当时也曾经是北京最先进的门诊楼之一。30多年过去了,这座门诊楼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北大医院新的门诊楼预计下个月就会启用。届时,门诊绝大部分科室都会搬到新门诊楼中,患者的就诊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北大医院也正在制定位于大兴区的城南院区规划。北大医院的城南院区也是一家综合性医院,预计建成后床位规模达到1200张,与目前院本部的床位规模相当。在科室设置上突出妇儿特色,医院计划设置的1200张床位有三分之一留给儿科,床位达400张;妇产科床位达200张。
2015年,北大医院将迎来百年院庆。刘玉村说,一个院长能够赶上医院的百年庆典,非常幸运。他希望在北大医院百年庆典时,能够说北大医院是全国医院的样本。“北大医院应该是出标准的地方,无论是医疗技术、服务、管理,还是医学人才培养,都应该成为中国医院的范本,成为业内效仿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医院正如家中的长子一样,不求辉煌,只求踏实。
补白
外科医生出身的刘玉村很愿意当大夫。尽管已经担任院长,但他每周仍然坚持上手术,“走进手术室的那一刻,一切喧嚣都归于平静。”每次见到患者之前,他都会把自己收拾得非常“利落”,连脚下的鞋子都要擦得干干净净,“这也是对患者的尊重。”
见过刘院长的人,都知道他的口才非常好。但是他北医的同窗都觉得他沉默寡言,“大学5年似乎总共说了6句话。”刘玉村觉得自己变得“爱叨叨”是从当老师带学生开始的。后来,他“唠叨”着参加了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得了理科组一等奖。
刘玉村说,“我是一名医师。医师,既要为医,也要为师,好的医师要能带出好的医生。”(记者 贾晓宏 阎彤摄)
2024-12-25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