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血糖控不好 “小糖人”更容易低血糖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3-06-15 10:52:25 热度:858

    高考刚过,接着又是中考,可有糖尿病的孩子却因为疾病,没有考好或是根本就没迈进考场。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巩纯秀教授再次呼吁大家,要关注儿童糖尿病。儿童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只要把血糖控制好,正常的学习生活都没问题,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就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
    诊室故事
    一个叫珍(化名)的女孩,4岁就患上了糖尿病。在家时有父母的呵护,她的血糖一直控制得非常好,聪明活泼。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不可能总跟在她身边,她也要离开父母去上学。就在她8岁半的时候,参加一个活动时不幸发生了低血糖,晕倒了。之后为了避免她再次出现低血糖,父母开始采取额外加餐的方式避免她再出现低血糖,这不仅使她的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还导致其体重增加。在15岁那年,珍就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影响,学习成绩开始下滑。中考也没有考好,而且最后没念完高中,她就因病退学了。
    专家评点
    血糖控不好 后果很严重
    如果糖尿病儿童血糖长期控制不好,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像珍一样,很有可能发生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而低血糖也会对脑组织的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会导致孩子的语言、记忆能力明显下降,重度低血糖抢救不及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一般儿童糖尿病患者在病程9至15年时会出现并发症,但是如果把血糖控制得很好,也可以一辈子都不出现并发症。糖尿病只是个慢性病,不是绝症,关键在于积极正确的干预和控制。糖尿病的良好管理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儿童更容易低血糖
    虽说得都是同一种病,糖尿病小孩和大人的病情会不同。巩纯秀教授说,儿童糖尿病的特殊性在于,一是孩子年龄小,正处在生长期,他们需要更长时间的夜间睡眠,睡的时间越长,就会有糖分消耗多补充不及时的情况出现;二是孩子的情绪变化不稳定,行为自我约束力差;三是他们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也较差,血糖忽高忽低,就如同人乘坐电梯上上下下,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晕,经常坐就习惯了。所以在这之后,血糖稍有降低,孩子就不能很敏感地察觉。还有就是儿童对胰岛素又非常敏感,用一点胰岛素,作用就很明显。正是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很多孩子容易发生低血糖。
    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的糖尿病患儿都有过低血糖的经历,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在考虑如何降糖的同时,能更好的避免严重低血糖。
    怎样控制好孩子的血糖
    像珍的父母一样,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出现低血糖,就故意让孩子在睡前多吃些零食,让其血糖控制在较高水平,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这是不正确的,是在以高血糖的代价来避免低血糖,不仅不能有效达到对血糖的控制,还会恶性循环,导致以后的治疗更加艰难。
    那么正确的治疗是怎样的?简单说就是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合理使用胰岛素,而使血糖安全达标的底线就是不出现重度或严重低血糖的情况。既要降血糖,又不能出现低血糖。糖尿病的治疗非常个性化,应根据每个孩子病情的不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例如何时注射胰岛素,如何配比等。
    巩纯秀教授介绍,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给予更安全、更灵活的胰岛素治疗。 “基础—餐食”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就是使用了一个长效的基础胰岛素,同时配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简单来说,就是“三短一长”,以地特胰岛素为例的基础胰岛素,一天一次注射即可有效控制血糖,尤其是降低夜间发作低血糖的风险;以门冬胰岛素为例速效胰岛素在每天三餐前注射,又更加灵活方便。这种治疗方法使得胰岛素注射和进餐、运动以及生活方式相匹配起来,有效的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特别提醒
    做好低血糖监测
    做好低血糖的监测,是控制血糖的基础。目前最理想的方式是每天测4次血糖,即三餐前和睡前。但这项工作实施起来很痛苦。每次测血糖要扎针,不仅孩子难受,家长也心疼。所以,对于血糖控制得比较好的儿童,巩纯秀教授建议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比如,有的孩子在清晨的空腹血糖始终很好,就没必要在这个时间点重复扎针监测。只要一个星期测一次作为抽查,如果一直保持良好,这个时间点就可以省去。但是如果一旦出现血糖波动的情况,这个时间点的监测就不能够少。
    让孩子有颗坚强的“小心脏”
    儿童和成年人不同,其生理和心理都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情绪的波动可能很大。糖尿病往往会使孩子觉得跟同龄人不同,因此产生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所以,相对于成人糖尿病患者来说,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全家总动员,家长在其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要培养孩子合理的饮食习惯,让他们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饮食,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注意运动,还要培养孩子对于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特殊,让孩子拥有一颗坚强的“小心脏”,使其在生理、心理上都得到健康发育。
    链接
    目前“小糖人”在增多。虽然没有明确统计,我国儿童的糖尿病发病率经过调查是在不断增加的。儿童糖尿病是指15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有的是胰岛素依赖型的1型,也有的是2型。刚出生的孩子,在两周内就有可能发生糖尿病。
    徐瑶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