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专家指出:不认人查查“脸盲症”

来源:健康时报 时间:2013-06-15 10:29:23 热度:1200

健康时报记者 杨小明

    采访专家:
  宋鲁平,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二科主任医师
  赵丞智,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见过几次面的人总记不清,一堆人中,总感觉大家都长得差不多,特别是看电视明星,往往分不清楚谁是谁……近日,好莱坞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代表作《燃情岁月》中饰演特里斯坦)坦言,自己就有这样一种比妻子安吉丽娜·朱莉的乳腺问题更为离奇的生理缺陷:脸盲症——对别人的脸形失去辨认能力。
  脸盲:尴尬的小缺陷 说起脸盲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二科主任医师宋鲁平笑着说,其实这并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症状而已。“脸盲症”只是老百姓形象的叫法,在医学上也叫“面孔失认症”。
  有趣的是,“脸盲症”的英语单词叫“face blindness”,中文意思正好是“面孔”和 “失明”。就像皮特一样,脸盲症的人无法辨认和自己擦肩而过的熟人,见过几次面,下次再见的话,也完全认不出,就算日夜相对的人,只要换一个发型,可能也要辨认半天。正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站在我面前,而我不认识你。”正因如此,脸盲症的人经常被人误以为是“贵人多忘事”或者高傲,殊不知这让他们感觉非常冤枉和尴尬。
  宋鲁平指出,这些人并非记忆力差:他们能够记住名字、电话号码,甚至读过的书,只是辨认起来有点困难而已。所以很多人只能通过记忆熟人的声音来辨认对方。
  释疑: 面孔失认有据可循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这种“相见不相识”的情况呢?心理精神因素是一大原因。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赵丞智解释说,现在人生活压力大,每天接触很多信息,应接不暇,导致心理面临多种应激状态。个体在应激状态下精神功能会发生“解离”,处于“解离状态”,这是心理功能低下的表现,也是一种心理的防御机制。很多人出现 “相见不相识”的情况,属于轻中度的解离状态。
  2007年德国明斯特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刊登在《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面容失认症可能是由一种单一的显性基因引起的,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有这样的症状,那么孩子有50%的机会也会有类似的症状。
  除了这类原因,还有可能跟一些器质性疾病有关。宋鲁平解释,比如有过脑外伤、动脉硬化、老年痴呆、脑血栓等疾病。这是因为脸盲症的人大脑中负责面部识别的枕叶有损伤,那一路神经就像一个存储视觉分析信息的仓库被毁坏了一样,所以就造成了认知障碍。
  对待:“就当上帝送的小礼物” 以前一直认为脸盲症比较罕见,事实上早在2006年,哈佛大学与伦敦大学学院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调查发现,人群中有2%的人存在某种程度的面容失认症的症状。
  “只是这样的症状很容易被人忽视,如果不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大多无关紧要,就当是上帝给你的礼物吧。”两位专家都表示,这样的症状并不是什么大毛病,顶多算一个小缺陷而已。宋鲁平笑着说,这样反而能促使你去记住对方的特征,让你认真地去跟人交往,给人感觉很真诚。
  对于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脸盲症,宋鲁平说,一般都要先解决其原发疾病,再进行认知康复,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神经康复训练、视觉强化、反复的信号刺激等达到恢复认知的目的。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