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13-05-26 10:05:37 热度:951
蒲志兰 著
漓江出版社
5
夏季有益食物:食补药材
茯苓
茯苓是一种食药兼具的真菌菇类,被誉为中药“四君八珍”之一。《神农本草经》中把茯苓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
性味: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经。
功效:健脾、安神、镇静、利尿。
茯苓因颜色部位不同而作用各异。
赤茯苓:为茯苓皮层下赤色的部分,利湿作用强,可治疗小便黄赤,尿涩痛。
茯苓皮:为茯苓的黑色外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
茯神:为带有松根的部分,安神利水作用较强,可治疗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为茯神中的松根,能平肝安神,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的保健作用:茯苓的提取物具有抗发炎、抗氧化、调节免疫、抗肿瘤、镇静、利尿、止吐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利用茯苓的传统保健方剂,可提升血清抗氧化能力,并且降低血脂,减少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
茯苓鸡
用料:母鸡1只,泽泻、茯苓各60克,黄酒2匙。
做法:母鸡剖腹洗净,将洗净的泽泻、茯苓及黄酒放入鸡腹内,旺火隔水蒸3~4小时,弃药吃鸡,分次吃完。
作用:具有宁心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脾虚气弱型及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水肿者可食用。
山药茯苓肚
用料:猪肚1只,茯苓、淮山各100克,黄酒2匙,细盐适量。
做法:猪肚整理干净,把茯苓、山药装入肚内,淋上黄酒,撒细盐适量,扎紧口,放入锅内加水文火炖至猪肚软烂离火。将猪肚剖开,倒出茯苓、山药,并将其冷却后烘干,研末装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取猪肚切片适当调味食用。
作用:具有补肾益胃、健脾渗湿的功效,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
莲子茯苓糕
用料:茯苓、莲子等适量,白糖、桂花各适量,面粉少许。
做法:茯苓、莲子共研细末,加入白糖、桂花拌匀后用水和面蒸糕食用。
作用:具有健脾宁心的功效。适宜于因脾气虚弱而引起的心悸、怔忡、食少、神疲者食用。
藿香
又名合香、兜娄娑香,为唇形藿香属植物藿香,以全草入药。
性味: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
营养成分:据现代科学分析,藿香嫩叶含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等。其挥发油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的作用,此外还有抗菌的作用。
功效:主要作用为解暑化湿,行气和胃,止呕。主治湿阻中焦引起的胃寒疼痛、恶心作呕、呕吐泄泻;还可治疗四时感冒,尤其适用于夏季外感风寒引发的感冒。
食用方法:可以做成藿香粥、凉拌菜及饮品。
注意事项:由于藿香性温,且辛味能发散津液,所以阴虚血燥之人不宜食用。
凉拌藿香
用料:藿香嫩叶250克,精盐、味精、酱油、麻油各适量
做法:备用料洗净后直接用调料拌匀即可。
作用: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适用于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腔发闷、呕吐、痢疾等病症。
太子参
又称孩儿参,是一味很好的清补之品。
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补气作用近似人参、党参,但效力较弱,生津作用胜于补气,而且没有燥热的副作用。可用于夏季脾胃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乏力、自汗、气短等症。
用法:水煎服,每次10~20克。
夏季宜喝粥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并且吃寒凉食品多,寒凉伤胃,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胃纳呆滞的现象。中医认为,湿为夏季的主气,湿气太盛容易伤脾,阻碍脾胃的消化功能。所以夏季食补重在清暑热、健脾胃、利暑湿。粥是最容易消化的,而药粥疗法,是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在煮粥时加入不同的药材,达到既养护脾胃,又清暑利湿的作用。寓药于食,可谓一举两得。
芦根粥
用料:鲜芦根150克,粳米100克。
做法:鲜芦根切断,加水煎熬,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
作用: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呕的功效。芦根粥适用于暑热烦躁口渴,或郁热内发、牙龈肿痛及胃热呕吐、肺热咳嗽等症患者服用。对于暑热后期余热不净或持续高热的病人,尤其是儿童,服用此粥,能收到较好的退热效果。
丝瓜粥
用料:嫩丝瓜250克,粳米100克,精盐适量。
做法:将嫩丝瓜洗净削皮后切成小块,粳米洗净待用。锅中放入清水,将粳米煮至熟时,加入丝瓜、精盐,再稍煮即成。
作用:此粥有除烦热、解消渴、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身热烦渴、痔疮便血等。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