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13-05-12 08:00:00 热度:1005
2013年4月21日,在芦山地震灾区,梁安霖医生(中)正在流动手术车里为伤员做手术。 记者 熊明 通讯员 梁小超 摄
4月22日上午8时20分,芦山大地震发生第三天。重医附一院救援医疗队接诊了一位22岁的年轻男性。这名年轻人冲回自家垮塌的超市为群众取食物和水,结果被余震时垮下的钢筋割断了左脚跟腱。
骨科主治医生梁安霖当机立断,在麻醉医生的配合下,迅速在应急手术车里为小伙子做了清创缝合术。经过1个多小时的精密手术,小伙子的脚伤缝合良好,两个月后就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跑跳了。
回忆起这场手术,梁安霖感叹:“要是放在5年前,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伙子落下残疾而束手无策。”
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梁安霖也是先遣救援队员之一。当时,每个队员都是负重30多斤的医疗器材进入灾区,“空间太小,只能带些简单的物资,比如纱布、输液器材、清创药品等。”他回忆,这些医药物资,在他们到达第一站绵竹时,抢救伤员不到一小时就用光了。
绵竹余震不断,在两张课桌搭建起来的临时“手术台”上,梁安霖和同事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清创工作,“需要全麻的手术完全没法做,我们只能看到一些重伤伤员错过最好的救治时间。”眼前的一切,让梁安霖无比痛心。
由于交通、通讯中断,以至于梁安霖和同事们无法与后方大本营取得联系,他们只能把物资补给需求写在纸条上,委托向外走的武警官兵带到有信号的地方再联系医院。
而食物也是对救援队员的另一个考验。为了多带点医疗物资,队员们每人只带够了一天的口粮。余下的一周里,只能靠吃灾民带出来的食物度日。
“如果说汶川大地震是对我们应急救援的一场考验,那么,芦山地震救援,就是我们救援改进的一次检验。”梁安霖说,这次救援队派出了药械车、门诊车、手术车等各种专业医疗急救车,医疗队的配置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有30多名医生护士参加救援。“每辆车都可以自主发电,海事卫星电话随时可与后方取得联系,而炊事车、净水车和宿营车等后勤保障,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看着伤员在我们的帮助下一点点好转,就是一名医生最大的欣慰。”梁安霖说。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