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4-02 20:53:19 热度:1082
本报黑龙江讯 哈尔滨医科大学杜智敏教授在其领衔完成的“M3受体——心肌保护的新靶点”研究中,首次证实心脏M3受体在病理状态下为“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即激动M3受体可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减慢窦性心律,由此合理阐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研发更加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近日获得2012年度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心血管系统疾病因其多发性和高发性,一直被医学界所高度关注。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是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其中,受体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失常成为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重要“推手”。科学家认识到,M3受体担负着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功能,M受体亚型的确立就是其中的一座里程碑。
杜智敏科研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首先建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深入观察了M3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干预作用,并探索其发生奥秘。结果表明,激动M3受体通过抗细胞凋亡、缓解细胞内钙超载、降低氧化应激水平、纠正离子通道失衡等多方“途径”起到抗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的效果。同时,课题组首次发现M3受体具有模拟晚期缺血预适应作用,可以上调热休克蛋白70和环加氧酶2,调节蛋白激酶C-ε和β-链蛋白的活化、表达,从而减少缺血所致的心肌损伤。
课题组还发现,激动M3受体可抑制微小核苷酸miR-1及miR-376b-5p的表达,有助于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肌缺血;并且首次阐明了微小核苷酸与M3受体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关系,对在分子水平全面认识心肌损伤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体内外实验均证明,激动M3受体可降低心肌肥厚标志物心房利钠肽和β-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水平。此外,课题组运用转基因技术首次成功建立心肌M3受体转基因鼠和转基因H9c2细胞系,为进一步探寻心脏M3受体的功能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
上述成果相继在《分子医学》、《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英国药理学杂志》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衣晓峰 杭鹏洲)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