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01-01 17:14:11 热度:1045
——记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阔达藏族乡阔丰村乡村医生周德清
□ 郭英青 薛莹莹 四川省绵阳市卫生局
周德清在山上采中药
“天生我材当村医”——这是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66岁的藏族村医周德清,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定位和从医生涯的评价。
阔达藏族乡坐落于岷山深处,距平武县城30公里,海拔2000余米,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都比较落后。周德清在这里当村医,一干就是42年,日日穿梭行走于高山深壑之间,共诊治病人25万人次,行程达6万公里,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用20余万元,写下40万字的临床心得,创新研发的“清胃散加减应用治疗口腔疾病”被列为四川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
他是藏汉乡亲口中时常念叨的“我们周医生”,也是全村1600人随叫随到的“家庭医生”。他用近半个世纪的热爱和坚守,用精湛的医术和与藏乡村民亲如一家的感情,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基层卫生工作目标,成为全村人最信赖的“健康守门人”,成为绵阳卫生“精诚仁术、和谐奋进”团队精神的践行者。
弘扬国粹行仁术 恪职民医护众生
平武县是“5.12”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当阔丰村卫生室门前的山体滑塌、飞石崩溅时,周德清冷静而迅速地将诊所的患者转移到安全地带,并立即与乡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一起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和医疗救治工作。
凭着几十年的职业经验,周德清明白大灾之后的重要工作是防止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当时道路垮塌,通讯中断,药品根本运不进来,这种紧急时候,我们只有就地取材,发挥中医药特色,进行疾病预防”。他立即针对震后可能出现的流感、痢疾等疾病开具处方并亲手配置中草药,召集年轻力壮者在村里平地上架柴支锅熬制大锅汤药,分户按人头定时发放给村民们饮用。由于山区部分藏民缺乏防病意识,震后忙着抢运家里的牲口财物,不愿去集中区域领药喝药,周德清便将熬制好的中药分袋封存好,趁着余震的间隙赶往藏民家中进行发放,他一边讲解灾后防疫知识,一边亲自监督乡亲们喝下大锅药。一位村民感动的说:“周医生,你说的道理我不完全明白,但是你冒着危险来给我送药,我信得过你,你咋说,我咋做!”周德清还定期背着专用喷雾器,前往每家每户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动物尸体。正是因为像周德清这样的很多医务人员的努力,包括平武极重灾区在内的绵阳全市无一例与地震及次生灾害有关的病例发生,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绵阳奇迹”。
“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造就自己”,这是周德清写在卫生室门板上的一句话,他也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着。2009年,已经62岁的周德清终于拿到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村民们都笑他:“老都老了,你还跟人家娃娃一起上学堂,图个啥?”也有人说:“你当医生几十年了,都是名医了,为啥还要瞎折腾?”周德清平和地说:“医术无止境,活到老就要学到老。经过这么多年系统的学习后,我觉得看起病来心里更有底、更有信心了!”
通过长期自学和不断到上级医院、院校进修学习,周德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传统医学和现代诊疗技术相结合,在总结和领悟中不断创新,写下了40万字的笔记和临床心得,提炼和总结出经验医案20余篇,尤其是运用清胃散结合师传的“黏膜全息理论”辅以辨证加减处方,治疗口腔溃疡、牙宣等9种口腔黏膜病症效果显著。周德清还结合农村群众肩颈疾病多发的现状,调剂配方出“肩周康”汤剂,经随访使用该药患者,治疗痊愈率达91%,有效率达100%。
我爱我行当村医 愿与他人留香甜
冬日暖阳高照,62岁的藏民严国兴拄着拐杖来到村卫生室门口跟周医生聊天、晒太阳。两年前的夏天,他不慎从核桃树上跌落,造成腰椎受损、下肢瘫痪,几经辗转求医,他的双腿都被判了“死刑”。
亲戚们把他送回村,抬到了周医生面前,周医生仔细诊治后告诉他,双腿还有恢复的希望,但是治疗的时间会很长,需要长期的坚持和配合。周医生的话给已经心灰意冷的严国兴和他全家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希望,严国兴激动得直抹眼泪:“只要你肯医我,我全部按你说的做。”
为了一句简单的承诺,周德清在随后的800个夜晚里,天天背着药箱去严国兴家里,为躺在床上的他扎针灸、做理疗、行推拿按摩,并给他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把手教他自我保健的方法,不断给严国兴打气,坚定他治疗的信心。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原本下半身完全失去知觉的严国兴,如今生活已能基本自理,时常还推着轮椅或者拄着拐杖帮老伴上街卖菜。乡亲们都夸周德清是神医,听到这些议论后,周德清语气平静依旧:“有一分希望,就要尽万分的努力,这是医生的职责和本分。”
阔丰村山高路狭,村民居住极为分散,每逢有群众生病需要出诊,他就要爬山涉水上门问诊,乡亲们常说:“周医生是我们随叫随到的家庭医生。”由于患有夜盲症,周德清夜间出诊吃尽了苦头,现在额头和身上还有多处夜里出诊跌倒摔伤后留下的伤痕。前年秋天的一个黄昏,一位藏民家小孩发高烧,托人来请周医生出诊,周德清急匆匆赶去处置,待孩子退烧病情稳定下来,已是凌晨一点,为了不给藏族老乡添麻烦,周医生坚持打着火把回家,天冷夜黑路滑,他一不小心掉到山崖下摔伤了腿,至今踝关节在阴雨天气时还隐隐作痛。
十几年前,一名外乡男子在山里做活时跌断了腿,被人发现后抬到周德清的卫生室进行救治。该男子无依无靠,周德清就让他住在自己的家里,为他治疗的同时,还悉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3个月后,男子康复了,离开时很愧疚地说:“周医生,你把我医好了,还管吃管住,但是我连药钱都付不起,冬天冷,我背一背篼柴火给你烤火取暖,行不行?”周医生只拍了拍他的肩:“出门在外,谁没个大灾小难的。”这个外乡小伙子听了这句话后几度哽咽,一步三回头。在周德清几十年的行医生涯里,这种情况数不胜数,淳朴的村民们因家庭贫困,看病拿药后没有钱给,有的给周医生送点青菜,有的帮他做一天农活,有的知道周医生喜欢收藏形态怪异的石头和种养兰草花,就从山里河谷里捡石头、挖兰草送给他……对街坊邻居、乡里乡亲,周医生从不催问药费,有时还主动送药送食物上门看望。今年初,周德清又将数年前存放的累计几万元的药费欠账单全部处理掉。现在,村卫生室周围栽种着几十盆兰草,摆放着数不清的奇石,微风拂过,犹如村民、患者对周医生的一张张笑脸和一声声祝福。
唯愿康健无灾病 只留快乐满人间
阔丰村卫生室面积80多平方米,分为门诊室、理疗室、药房,室内381种中草药陈列有序,自采自种自制的100多种中草药目录一目了然,全村人的健康档案归档整齐,患者的诊治记录清晰明了。周德清还将老伴培养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药圃和屋内院外种上了各种中草药,既装饰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村卫生室的药仓,将这里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医药馆”,村民们闲暇时候都爱到这里来认认药草,听听周医生讲解保健知识。
“桃仁杏仁柏子仁仁心济世,天仙地仙威灵仙仙方救人”,“未病先治”,这是周德清自己撰写并贴在卫生室药房窗户外的一幅对联,上下联都巧妙地将多味中药材名字嵌了进去,常引得路过此地的人驻足观望。
从这扇窗户望进去,除了阔大整齐的中药柜,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个酷似人头形的光滑圆石,放在一个废旧塑料盖做成的底托上,石头被毛笔画出了人的脸型并绘有面部经络穴位,周德清用一个气囊式牵引器环住石头,然后教村民们前四下后四下左三圈右三圈地做颈部运动操,他说这个方法可以治疗颈椎病。这个既容易学又像做游戏一样好玩的演示是周医生的又一个“独家发明”,“有些道理说复杂了,村民们听不懂也学不会,我就变废为宝,自己做了这么一个模型演示,大家看一遍就明白了,看两遍也就学会了。”
“前段时间,大家都聚到我这里看电视,我们一起听十八大报告呢。”周德清说到这里笑得很开心,“十八大要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这是对我们村医的肯定和支持呢。”周德清认为,只有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疾病防治知识更深入地传播并根植于藏乡群众的心中,才能实现少生疾病、不生大病、不生重病。
“秋伤干湿,冬生喉咳,辨证施治……”,卫生室外有一块“未病先防”的宣传栏,周德清每期都用粉笔书写,随时更换上新的健康知识宣教内容,他的诊疗桌上放有厚厚一叠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控和保健知识宣传单,村民可以随时阅读或带走。正是由于周德清在村民中不断加强对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理念的倡导,该村的一些常见病发病率与往年相比明显下降;同时,周德清还用自己的乐观和幸福感染着左邻右舍,他经常会带领周边群众练习太极拳,讲授养生知识,身体力行地带动和改善了村民很多健康习惯,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周德清说:“我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当村医的料,我做这些事情从来没有觉得苦呀累呀的。每天一抬头就看见熟悉的画包山,我很开心;几十年来我和藏汉乡亲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我很安心!”长期的耳濡目染,周德清的女儿也选择了学医,毕业后又主动申请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阿坝州松潘县工作,至今已25年,她继续延续着父亲扎根边远山区、发展基层卫生、甘做民族团结铺路石的理想和信念。
42年的坚守和忙碌,沉淀为大医精诚的精神沃土,呵护着生命的质量和健康的希望。在长年的行医过程中,周德清不仅用隽秀、工整的文字记录了大量中药材的药性、作用以及诊治病例,还忙里偷闲,写录了厚厚一本个人诗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村医”这个职业的无限热爱,对山里村民的浓厚亲情,正如他在诗词中所描述的:“也曾悲欢离合,也曾酸辣甜苦,前后总坦然,任头生白发,放眼看青山……”(本文小标题全部摘自周德清的诗作)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