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2-11-20 23:47:25 热度:890
本报上海讯 记者白毅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胡国宏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Med-X中心徐学敏、胡晓芳研究组合作,揭示了CST6在乳腺癌骨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恶性疾病,涉及多种基因异常,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其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转移不仅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更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和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骨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分泌蛋白质组学不仅可以筛查参与乳腺癌发生和转移的相关分子,也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测转移预后提供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来源于乳腺癌MDA-MB-231不同转移能力的各种亚系SCPs细胞,通过分泌蛋白质组学检测得到128种差异蛋白。其中,在调节酶活性的蛋白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s)家族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不同倾向转移能力的调控。结合全基因组表达芯片结果和甲基化芯片结果分析,研究人员认为cystatins家族成员CST6可能在乳腺癌骨转移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低骨转移的SCP4构建短发卡(shRNA)后敲除CST6,结果证明可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和迁移;相反,高骨转移能力的SCP2过表达CST6,结果表明发挥了抑制作用。此外,不同条件培养液中CST6蛋白水平的改变也可以影响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说明CST6是通过癌细胞的分泌作用从而发挥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研究人员还补充说,体内动物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CST6在乳腺癌骨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