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人有所苦谓之病身心愉悦最养生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2-10-25 08:28:13 热度:1026

    智说养生
    什么叫疾病?《辞海》认为:“疾病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此时,人体正常过程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中医认为,“人有所苦谓之病”。二者表述不同,意思相近。因为养生、治病,目的都是“拔苦与乐”。

    “人有所苦”之“苦”,包括躯体、心里感觉的难受、不快、劳累与艰辛。从中医角度来看,身体不适谓之苦;情志不遂谓之苦;所愿不得谓之苦;终日应酬,劳心劳神谓之苦;孤独寂寞,郁郁寡欢谓之苦;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谓之苦;衣食不周,奔波劳顿谓之苦;人际关系不良谓之苦等。
    总之,一切劳于形、逆于心、违于志的因素,言不由心的话语,身不由己的行为,食不甘味的饮食,都会令人有所“苦”,这些“苦”都是致病因素。而疾病缠身,更令人身心痛苦不堪。因之可知无论养生防病治病,总以解除痛苦、恢复身心的愉悦为根本。
    大凡人之形志苦乐有四种情况:形乐志乐,形乐志苦,形苦志乐,形苦志苦。这里的“形”指形体,“志”指精神。《黄帝内经》认为,“形乐志乐”之人,其形体安逸,精神愉快,即使患病,其病亦大多发在肌肉,治疗时用针刺和砭石即可奏效;“形乐志苦”的人,形体安逸虽然,但精神苦闷,其患病大多发于经脉,治疗时需用艾灸和针刺;“形苦志乐”的人,形体虽然劳苦,但精神快乐,其患病大多发于筋,可用温熨和导引的方法治疗;“形苦志苦”的人,形体劳苦,精神也苦闷,其病多发在咽喉,必须用味甘的药物调治。可见,这四类人发病,病情的深浅轻重是不同的。
    很多人都听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对蔡桓公病情的判断:“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认知经验。结合中医有关“形志苦乐”的发病理论,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二:一是不要讳疾忌医,有病要早治,否则酿轻浅之疾为伤生大患,悔之晚矣;二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做到“形乐志乐”,身心愉悦,如此即便患病也轻浅易治,容易康复。
    大凡中医养生,总以身心愉悦为上。能做到这点,粗茶淡饭也会食之有味,艰难困苦也会甘之如饴,身处逆境也会坦然面对,这即是中医所谓“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的养生境界。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于智敏
    插图 冯晨清 H126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