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10-25 23:33:22 热度:33 播放
新华社沈阳10月25日电(记者高爽)10月20日至26日为2025“中国镇痛周”。如何正确认识疼痛这一身体“警报”?又该如何科学应对?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罡表示,面对疼痛,不少人存在认知误区。
误区一,疼痛不是病,忍忍就过去了。实际上,急性疼痛是症状,往往是机体发生病变或者损伤的信号;而持续一个月及以上的慢性疼痛则是疾病,若不及时就医,可能会症状加重,增加后续治疗难度,甚至引发焦虑、抑郁、失眠等一系列并发症。
误区二,出现不明原因疼痛,不问诊自行用药。自行服用镇痛药后,可能会短暂地缓解症状,但不利于观察病情和判断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例如心肌梗死可能表现为左肩疼痛,腰椎问题可能引起坐骨神经痛。盲目止痛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误区三,止痛药会“上瘾”,能不吃就不吃。镇痛药有很多种,基本上只有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物具有成瘾性,而此类药物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规范用于应对术后、癌痛等急性剧痛是安全且必要的。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并无成瘾性,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杨清泉提醒,如不确定造成疼痛的“病根”,可先到医院疼痛科等相关门诊就医。
王罡表示,就医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疼痛感:疼痛部位,有没有向周围发散疼痛的感觉;疼痛感受,如针刺、刀割、火烧、胀痛、酸痛感;疼痛程度,用0-10分给疼痛打分,0分为无疼痛、3分以下为能忍受的轻微疼痛、4到6分为尚能忍受但影响睡眠的疼痛、7到10分为剧烈难忍的疼痛;疼痛时间,何时开始、持续还是间断式疼痛;疼痛诱因,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缓解。
沈阳市骨科医院软伤疼痛科主任医师韩涛表示,日常生活中,公众可从三方面入手,主动进行科学疼痛管理。
“首先是预防,通过保证充足睡眠、保持适度运动、均衡营养摄入等增强体质,从源头减少疼痛的发生风险;其二是干预,出现疼痛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评估,准确区分疼痛类型;其三是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涌现出很多安全有效的镇痛药物,脊柱内镜技术、射频与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等治疗手段也已在国内广泛推广,这些都有助于帮助患者尽快回归无痛生活。”韩涛说。
(责任编辑:秋彤)
2025-10-25
2025-10-24
2025-10-24
2025-10-23
2025-10-22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