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我们可以靠机器人养老吗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5-10-09 20:35:16  热度:61 播放

  未来,我们可以靠机器人养老吗?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很快会有答案。

  清晨,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养老社区,机器人自动唤醒后迅速“上岗”,除了“全天候”陪伴,它还提供安全监护服务,遇到突发情况可及时发出警报;在辽宁沈阳,曾罹患脑梗的张大爷在下肢外骨骼训练器的助力下练习行走……

  近年来,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逐步向养老领域拓展。2025年2月,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发布,这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助力我国乃至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介绍,目前,养老机器人一般分为护理型、康复型和陪伴型三大类,“其中,护理型主要面向失能老人,康复型面向半失能老人,陪伴型主要用于情感交流。”

  “比如,针对独居空巢老人的安防检测、精神慰藉、健康管理等需求,养老机器人可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远程‘分身’,在家庭场景下提供巡视探察、健康管理等功能;在养老机构中,机器人可作为护理人员的助手,应用于辅助查房、健康数据统计等场景。”某智能医疗公司员工李学威举例。

  养老机器人是复杂技术综合体。一方面,就机器人自身而言,要形成“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有赖于人工智能、机器传感、精密制造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另一方面,相比于工业中执行预设、固定任务作业的“结构化场景”,养老经常要面临非结构化、复杂的生活场景。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4.26亿。养老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实现独立居家生活。

  不过,现阶段养老机器人的发展还面临智能化和可靠性技术能力不足、感知与交互能力有限、功能单一与集成化不足等挑战,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水平也有待提升。

  张云泉建议,针对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要积极布局一批技术攻关项目。算法层面,聚焦大模型支持的人机交互技术,开展面向老年群体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视伦理和隐私安全能力建设;硬件层面,要聚焦具身智能“存算一体”芯片、高性能末端执行器、新型传感器、机器人操作系统等研发方向。(记者 谷业凯)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