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02-03 19:04:01 热度:19
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题:“新医者”的春节收获
新华社记者李恒
“嘀嘀嘀”……心脏监护设备发出的提示音,最是寻常,却是王佳春节期间都在研究和记录的对象。
作为一名科研型博士研究生,王佳一直跟随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邹彤,参与多元化可穿戴心血管事件监测诊疗设备的研发和转化工作。
几乎每天,王佳辗转于可穿戴设备研发实验室、社区医联体诊室和监护室,查看和调整患者佩戴的智能监测腕带,收集并验证心脏节律、血流动力学等关键心血管参数。
“临床数据采集是关键一环。”邹彤说,通过可穿戴设备数据采集精准度验证和场景化算法能力的迭代优化,力争实现可穿戴设备赋能远程监测和预警,服务于“院前-院内-院外”的3.3亿名心血管病患者。
科研型博士研究生王佳在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邹彤的指导下,进行可穿戴设备数据采集和分析。新华社记者李恒 摄
“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缺乏院外的医疗监测数据,可穿戴监测诊疗设备的研发和推广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与材料学、计算机等跨领域的医工合作,不仅提升了我对医学的认知,也让更多心血管病患者看到诊疗前移、预防前移的希望。”在跟随导师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王佳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打破传统医学与工程界限,成为一名既懂医学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医学教育的未来,在于创新与实践。这个春节,越来越多的“新医者”走在基层,学在一线。
千里之外,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阳街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读于重庆某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陈静,正拿着病历夹,穿梭在诊疗室。
“医生,我爸爸情况怎么样?”一位家属焦急地追问。
陈静停下脚步,耐心地向他解释目前已知的情况,对方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这个春节,陈静志愿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社会实践。“每一次与患者的接触,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陈静说,既要迅速判断病情,又要耐心安抚家属,这是对专业知识与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医学教育正积极探索创新之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医工交叉融合培养。一批批医学生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在临床中积累实践经验,在服务群众中感悟医者仁心。
“每次听到家属说‘谢谢’,看到患者感激的表情,我都挺有获得感,想当一名好大夫。”口罩后面,陈静眼里透出的笑意很暖。
“新医者”的春节收获,让记者读出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2-03
2025-01-13
2025-01-09
2025-01-09
2024-12-25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