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曝光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湖北劲牌韵酒隐瞒身份为哪般?

来源:保健时报 时间:2012-08-23 13:49:03 热度:1036

保健时报记者 许培军 通讯员 夏吉明

  合法健字产品当普通食品卖
  编者按人无信不立,企业也是如此。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诚信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一个企业没有诚信,就没有生命力,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最终会使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近日,记者在湖北省大冶市采访时了解到,湖北劲牌有限公司把拥有合法“健” 字批号韵酒产品的保健品身份隐藏起来,只当普通食品卖,这就难免使普通消费者误食该保健品。普通食品对消费人群无限制,而“健”字号产品对适应人群、用量等都有明确限制。
  违法销售食品保健品不分
  相关资料显示,韵酒是劲牌有限公司开发养颜美容的保健酒。记者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了解到,2006年劲牌韵酒已取得“国食健字”,其批号为“G20060174”。审批资料称:保健功能为祛黄褐斑、增强免疫力……
  8月6日,记者来到武汉某超市劲牌酒类专柜处,看到这里摆放了该公司生产的多种酒,其中也有韵酒。一位姓姚的中年女促销员见记者在看韵酒,忙热情地迎过来。她介绍,韵酒普通类每盒168 元,礼盒装每盒288 元。她建议记者购买礼盒。劲牌韵酒包装盒一侧标着:“配料:葡萄酒、大枣、阿胶、百合、桂圆、葡萄籽提取物、玫瑰浸膏、枸杞、山药、桑葚、低聚果糖,糖度:6.0%……”
  记者发现,无论是普通类,还是礼盒类外包装上,均没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功效”、“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等标识,更没有保健食品独有的“蓝帽子”。促销人员对劲牌韵酒是普通食品,还是保健酒也搞不清楚。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化处的曾纪华副处长看到记者在超市购买的韵酒后很吃惊。她说,劲牌有限公司给他们的报告说,韵酒还没有上市销售。她怀疑记者手中的劲牌韵酒是假冒产品。当记者向她出示了超市的购物发票时,曾处长才相信。
  追求利益健字号不重要
  8月7日,记者在劲牌有限公司的九楼会议室,采访了韵酒品牌部经理张友军。张友军称,韵酒的概念是2002年提出来的,当初是想开发成女性保健酒。经过这些年的市场运作,2009年才正式提出来。
  采访中,张经理一再地将韵酒是普通食品,还是保健酒的概念进行混淆。张经理说,韵酒有官方认证的“食字号”,就是普通食品,与普通酒没有什么区别,不是保健酒,类似于当地所产的黄酒。 而后又称,“劲酒养肾,韵酒养颜。”至于记者提出的韵酒是如何达到养颜功效时,张经理说,主要是中药材与酒结合,内调外养,已经过了众多专家的论证。
  记者再三追问,张经理承认,韵酒也取得了“健”字号。 他说,目前公司主要还是将其当成食品在销售。“保健食品批文的管制和约束很麻烦,而且在审批时牵扯很多问题,有些东西不好明说,后来我们就干脆当成普通食品做了,简单些。我们主要是先做市场,以后做不做成保健品,要看市场的反映”。
  张经理告诉记者,今年7月,劲牌有限公司组织48人 的消费团队在喝韵酒3个月或半年后,到医院检查身体 的各项指标。“我们主要是想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至于做不做成‘健字号’并不重要”,我们只要自己这么做就行了。
  目前在黄石、武汉、广州等部分地区有售。张经理说,市场反映还不错,每年有几百万元的销售收入。
  标识不规范涉嫌欺骗消费者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并标明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标志、保健作用和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和适宜的食用量等。
  8月8日,曾纪华副处长在看过记者向其提供的韵酒的外包装后表示,韵酒包装标识违背相关管理规定,标识标注不规范。
  专家指出,保健品是对人体具有某种或多种特定功能的食品,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劲牌韵酒“适宜人群:有黄褐斑者、免疫力低下者。
  不适宜人群:少年儿童、妊娠期妇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及酒精过敏者。”对于劲牌韵酒的食用方法及食用量国家药监局也作了限制:“每日2次,每次50ml”。“注意事项: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本品不宜过量饮用。”
  记者了解到,市场上所有销售的劲牌韵酒,包装上既没有标注适宜人群,也没有标注不适宜人群。注意事项中也只是笼统地说,“本品应适量饮用”。
  武汉协和医院一资深专家说:“适宜人群喝了会有针对性的效果,其他人喝了就很难讲,毕竟是带有功能性的。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喝 了,或是喝多了,就会有生命危险。”
  湖北省中医院相关专家也告诉记者,国家药监局对保健食品的用量是经过试验的,不属于适宜人群内的消费者喝多了,会有副作用,危害身体健康。
  “保健食品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劲牌有限公司应该在包装盒上标注而没有标注,故意向消费者隐瞒保健品身份,导致信息不对称, 这是典型的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湖北省法学会一知名法学专家这样说。
  本报将继续报道。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