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8-11-07 11:28:04 热度:646
本报记者 徐 靖
5年时间,从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药农,转身变为奔波于全国各地的中药材种植指导老师,62岁的王凤喜此前怎么也不曾想到。这两年,王凤喜所在的安徽亳州市梅岩药材种植合作社在外省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他出差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王凤喜的家乡亳州十九里镇是中药材种植的传统区域之一。1982年起,他开始种植中药材。“一开始是跟别人种,后来自己摸索经验,但都是凭感觉,挣得也不比别人多。”2013年,王凤喜加入了老同学梅岩创办的药材种植合作社。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安徽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将大量有关规范化的研究成果,拿到亳州各地实践应用。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合作社的平台,王凤喜有了很多跟高级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
规范化的第一个好处,是种植效果得到保障。比如种植白芍,按老一辈总结下的经验,是每亩地种2500株。但是通过合作社的研究,社员们发现每亩地种植2800株到3200株最合适。“合理密植,既能保证株间通光,也能提高产量。”王凤喜说。
规范化的第二个好处是增收。王凤喜说,白芍的生长期为4年,如果株距、行距保持得当,在前两年是可以套种辣椒、菊花的,这样每亩可以多收入3000元左右。随着掌握的规范化种植技术越来越多,王凤喜种植中药材的收入明显增多,“别人种白芍,一亩地能卖1.5万元,我的可以卖到1.8万元,多的还能达到2万元。”
规范化的第三个好处,是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以前是人家种什么,我就种什么。最多跑到市场上,问问什么药材价格高,但中药材种植是有周期的,两年、三年以后价格什么样,我们根本无法掌握,只能碰运气。”王凤喜说,合作社能尽力帮助药农避免药材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9
2024-11-02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