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2-07-03 14:26:51 热度:870
□ 文/图 本报记者 白 毅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承办、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6月21日到2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会上强调,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开启了药物研究的新时代,然而,当前创新药物研究领域仍面临许多严峻问题,青年药学科技工作者应积极准备迎接挑战。
挑战一:
新靶点的发现
陈凯先介绍,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一大批疾病相关基因、病原体基因相继被发现,其功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药物研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为此,各国科学界和企业界竞相进行从基因功能到药物的研究,创新药物研究迅猛开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后续功能基因组、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取得重大成绩,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寻找药物研究的线索,如何针对疾病的复杂机理寻找药物作用的靶点,成为突出的问题。”陈凯先强调,药物潜在靶标的识别对于早期药物分子的研发、安全性评价和老药新用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制于通量、精度和费用的影响,实验手段的应用难以广泛开展。
应对措施:陈凯先认为,应积极开展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结合的靶点发现研究,即加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结合,以提高新靶点发现的效率。
挑战二:
复杂作用的网络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历史上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挑战——非传染性慢性疾病。陈凯先谈到,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肿瘤等复杂疾病,涉及多基因、多靶点通路和网络调控,或是存在病毒与人体基因组/蛋白质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针对单一靶点的药物常常会出现药效和安全性差、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已难以适用于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面临困难。“由于信号通路网络的复杂性与冗余性,通过靶向单通路、单靶点的药物设计理念难以达到干预疾病复杂信号网络的目的。”
陈凯先认为,事实上,“一药多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超过40%的靶点出现在多种疾病中,临床有效的药物是通过调节多个靶点蛋白发挥其药效特性的,而多种疾病能够共享同一靶点也正在被人们逐步接受。
应对措施:“药物-靶点”绝非简单的“一一对应”的作用流程,更应理解为“一对多、多对一”的复杂的非线性调控模式。陈凯先建议,“靶点驱动”的药物研究格局应重点聚焦于“信号通路驱动”的研究策略,即将基于单一靶标的药物发现方式转向基于网络调控的药物发现方式。
挑战三:
成药性
陈凯先谈到,新药研究周期长,费用大,风险高,而且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多半是慢性病,研究更加困难,失败的风险更大。虽然目前的创新药物研究技术已经能比较成功地发现活性及先导化合物,但其成药性问题往往是导致新药研发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药效和药代特性不好,毒副作用大,导致药物的临床磨损率(即进入到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而遭遇失败的比例)逐年增高。据统计,因药代动力学性质不良及毒性(ADME/T)引起药物后期失败的比例高达60%,导致新药研究的巨大风险和损失。
应对措施:成药性的早期评价相当重要,“早期评价、早期淘汰”已成为药物研究的重要策略。陈凯先呼吁,研究人员应从早期注重对靶标的活性研究,逐步将目光转向把ADME/T和类药性纳入早期研究。
陈凯先还强调,理论和结构生物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一些新兴学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药的发现和前期研究中,以提高创新药物研究的效率。计算机辅助的创新药物研究模式和基于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模型化、模拟化研究策略,日益丰富和充实。作为一种快速而低成本的手段,计算机辅助的靶标识别算法的开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发展快速、精确的靶标识别预测方法对于靶向性药物开发、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图谱的构建和小分子调控网络的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延伸阅读
中国药学会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从1986年至今已举办11届,会议对鼓励青年药学科技工作者创新发展,加速培养青年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介绍,中国药学会进行的调查显示,当今活跃在我国药学科技领域的重要科研骨干,大都曾参加过该会议。
本届会议共收到会议交流论文154篇,经专家评审遴选出近50篇进行大会报告,并从中评选出立题明确、条理清晰、实验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优秀论文18篇。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孔建强等2人获一等奖,浙江大学药学院谢萌等6人获二等奖,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张嫚丽等10人获三等奖,研究论文内容涵盖了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物分析、药剂、药理等多个领域。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6
2024-12-30
2024-12-12
2024-11-30
2024-09-25
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