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时间:2016-04-12 08:15:36 热度:818
“冒牌奶粉案”持续发酵数日后,国家食药监总局于4月9日再发公告。与前两次“挤牙膏”式的内容发布不同,此次公告对涉案奶粉品牌、市场流通情况、制假手段、冒牌奶粉为何符合标准等一系列公众疑问进行了较为透彻的解答,案件至此告一段落。然而,针对整个冒牌奶粉案信息披露过程中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表现,反思才正式开始。
反思1 国产奶粉如何让消费者有信心
回溯整个案件披露过程,其中最大的悬念莫过于冒牌奶粉是如何符合国家标准的。
在经历种种猜测后,公众在国家食药监总局4月9日披露的信息中找到了答案。犯罪嫌疑人先是在东莞、台州等地制作假冒罐体和标签,以每罐70-80元的价格在市场购买新西兰及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进行灌装生产,随后以每罐16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给经销商。
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上海公安机关委托权威检测部门对冒牌奶粉的微生物、营养素等14项关键项目进行了检测,结果均符合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仅钙含量低于某品牌乳粉标签明示值。
且不论冒牌奶粉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国家对生产车间的卫生操作规范,单从检测结果来看,长期被部分国内消费者遗弃的所谓低端国产婴幼儿奶粉,在食品安全和营养素指标上与洋奶粉品牌相差无几,如何让消费者建立更多的信心值得国产奶粉思考。
反思2 信息披露不当易引起更大恐慌
“冒牌奶粉案”自4月初由最高检披露并经由媒体放大后,便陆续登上了食药监总局的三次公告。在前两次公告发布后,随着信息披露量的逐渐增多,公众对冒牌奶粉案的困惑却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与监管部门“挤牙膏”式的信息披露方式不无关系。
4月初,最高检官网率先对1.7万罐冒牌奶粉事件进行披露,但并没有解答公众最关心的品牌疑问。监管部门本可利用接下来的两次信息披露机会将涉案奶粉品牌说清楚,但直到第三次公告,消费者才明白冒牌奶粉只涉及两个品牌。这种“挤牙膏”式的信息披露,对于家长和品牌方来说都备受煎熬。
此外,对于4月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言人提出的冒牌奶粉符合国家标准一说,也在初期引起了广泛质疑。比如当时就有声音提出,冒牌奶粉符合标准,是不是因为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准门槛过低?
不可否认,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是个技术活,如果披露时机和分寸拿捏不好,一方面容易使消费者承受问题食品的危害,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社会恐慌,误伤企业或行业。然而整体来看,信息披露只有及时、全面、通透,并且站在公众角度思考并解答问题,才能有助于消解公众疑虑和恐慌,也能够防止谣言四起。
反思3 品牌方应对销售渠道进行系统梳理
除消费者外,雅培、贝因美两家企业无非成了此次冒牌奶粉案中的最大受害者。涉案品牌披露后,许多消费者第一反应是对手中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到的奶粉真假性存疑,由此给两家企业带来了巨大沟通成本,以及消费信心的下降。
然而,销售渠道混乱问题也值得所有奶粉品牌进行反思。据业内人士透露,冒牌奶粉之所以有机可乘与我国奶粉市场销售渠道的混乱有很大关系。在海外,奶粉销售方大多与厂家直接对接,没有中间经销环节。而在中国市场,除直接对接大型商超、母婴渠道外,品牌方往往会设置销售大区,下面陆续设置省、市级经销商,此外还穿插设有代理商。
线下如此,线上渠道则更加混乱。如果说国内经销商、代理商尚在品牌方管控之列,那么跨境电商、海外代购等销售的所谓经过海外经销商或品牌方授权的产品,则几乎不在中国公司掌控之列,产品真假更难以判断。
在此情况下,除提醒消费者从正规渠道谨慎购买产品外,奶粉品牌方是时候吸取教训,对销售渠道进行梳理和管控,并明确告知消费者何为正规渠道,只有这样才会彻底恢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郭铁(新京报《新食品》周刊记者)
(责任编辑:秋彤)
2024-09-25
2024-09-21
2024-09-20
2024-08-26
2024-08-22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