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6-03-14 20:51:18 热度:1196
——记中山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吴传斌
□ 高 文
“高新技术与市场经济充分有机融合,可以实现超乎寻常的发展。”
■人物档案
吴传斌 药剂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际SCI杂志AAPS PharmSciTech 副主编、中国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生物颗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创新药物制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广东省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999年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获得药剂学博士学位。
主持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包括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等;在国内外知名药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拥有60余项有关制剂应用和基础研究的授权专利及专利申请。
他有点不一样。
他笑言自己换过“四身衣服”。他曾在大洋彼岸的国际药企奋斗打下很好的事业,但却怀着一颗“实业报国”心回归。
当很多人钻研如何“评职称、发论文”的时候,他心无旁骛,致力于在“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技术转化达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目标,让科研成果真正地服务社会。”
不久前,他获得2015年度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以肯定他为我国药物制剂产业化所作努力的最大肯定。领奖时,他说自己的理想是让我国研制的新药能够走向国际。
当阳光洒在岭南大地,中山大学药学院的师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与学习。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他,中山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吴传斌教授。
实现高新技术与市场有机融合
“我国药物制剂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要想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从观念、技术,乃至管理、研发都与国际接轨。”吴传斌说。
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存在“重原料药、轻制剂药”的情况,其中“出口原料,进口制剂”的低端生存局面是中国制造的尴尬。
回国前,吴传斌博士在强生、诺华、华生、阿特维斯等国际药业巨头公司任职,负责研发的多个制剂产品已成功在美国、欧洲及中国上市。他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感受到了一份责任。
吴传斌说,“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来看,要做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手抓,一方面注重科研项目的开发,另一方面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市场化的方式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因此,他和团队一边瞄准国际最新研发进展,一边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与国内著名药企深度合作,推出满足当前药物制剂领域的实际需求的成果。
“传统乳化—溶剂挥发法,难以实现微球的产业化和质量可控。”针对这一问题,吴传斌及其团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细微粒制备系统,利用该设备进行微球连续自动化生产,其工艺可控、成本低廉,所得微球载药量高、突释量低、溶剂残留少。
他们开发了一系列缓控释技术,尤其是微丸压片专利技术,通过对微丸进行粉体包合,有效解决了衣膜破裂、微丸分层等技术难题;通过对难溶性药物增溶技术的研究,该团队成功开发一系列固体分散体和共晶技术,用于药物增溶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除了这些,还有一批校企合作项目,在研究成果得到转化的同时,也为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与市场经济充分有机融合,可以实现超乎寻常的发展。”吴传斌坚信中国药物制剂产业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让科研成果真正地服务社会”
吴传斌用四身衣服来总结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求学时穿了八年学生装,本科毕业在部队穿了八年军装,博士毕业在美国工作,穿了八年洋装;现在回国到中山大学工作,又穿上了‘中山装’。”从国内到国外,从求学到工作,适应能力极强的吴传斌博士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当时的环境,全力以赴完成目标,并且做出最好的成绩。
丰富的经历让他对药物制剂科研产业化有了自己的理解,而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则让他完成了从科研人员向企业管理者的平稳过渡,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研发和企业管理的经验。这也反观来让他对我国药物制剂研发有了新的认识。
吴传斌办公室墙上挂的一幅字,“新药为民、济世兴邦”,这是他对于中国药物制剂研发事业所秉持的希冀和信念。他这样描述药物制剂研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在高校,大部分工作着眼于理论研究而难以实现其产业化,企业中则亟需科技创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推进药物制剂研究成果的产业化,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技术转化达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目标,让科研成果真正地服务社会。”
“让科研成果真正地服务社会”与“济世兴邦”在精神内涵上高度统一,这也是吴传斌在科研探索和产业化推进的两条道路上,一直探索将二者有机融合的动力,而他也确实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不久前,吴传斌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就是对他为中国药物制剂产业化所作努力的肯定。
大学科研的另一个角度
“企业和高校有诸多不同,但是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点,需要科研和产业化复合型人才。”2008年,吴传斌来到中山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及科研环境的浸染和熏陶,使吴博士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科研。
我国大学里做学术、搞科研、发文章一直是很多人的“第一要务”,鲜有投身产业化的人才。借助中山大学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包容开放的治学环境,吴传斌决定借鉴美国大学的培养方式,加强科研和产业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来到中山大学后的首要任务。
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广东省高校创新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成立,2010年广东省创新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立,这都为培养科学技术骨干创新人才和面向产业化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山大学药学院已经搭建了包括口服固体缓控释制剂、长效注射微球制剂、可溶性微针制剂等技术在内的十大药物制剂技术平台,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创新型技术人才。
为了加强研发中心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吴传斌及其团队还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机会,目前研发中心已举办三届国际工业药学和临床药学研讨会及六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奥斯丁分校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关系。
如果说人才培养是为中国的药物制剂产业化发展之路做铺垫,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努力让中国新药研发达到国际水平,让中国的制药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悉心培养药物制剂领域人才的同时,吴传斌着手创立药业公司,以期提高我国在制药领域的自主性,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这样反过来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实战平台。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13
2024-12-10
2024-12-09
2024-12-07
2024-12-03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