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6-03-04 15:35:08 热度:770
□ 本报实习记者 张天一
能够引起耳聋的原因很多,其中药物性耳聋占有很大一部分。药物性耳聋是指在使用某些药物或化学制剂后引起听神经系统中毒性损害而引起的耳聋。目前,已发现的耳毒性药物有100多种。在我国,由于公众对于耳毒性药物普遍认识不足,造成很多药物性耳聋事故的发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最易致聋
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柯嘉介绍,导致耳聋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两类,其中尤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最为多见。如常见的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以及比较少见的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等。而非抗生素类的药物中,最常见的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感冒药。其他还有奎宁、顺铂、消炎痛、心得安等也都有可能导致耳聋。不过一般来说,非抗生素类药物导致耳聋的几率很低。
柯嘉指出,多数情况下,药物性耳聋是成双侧对称的。不过不同的药物由于致聋机理不同,产生的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别。有些可能只会导致听力下降,而有些可能还同时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有些症状可能出现在用药过程中,而有些可能发生于停药后数日、数周甚至是数月;有些药物导致的耳聋是可逆的(比如利尿剂),停药之后听力可能会恢复,而有些则可能造成永久的听力损害(如抗生素类药物)。
此外,柯嘉表示,药物性耳聋与人体易感性也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人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对于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可能服药之后马上就会产生很重的听力损伤,而有些人可能损伤较轻。
慎用抗生素类药物
早期的轻度中毒耳聋患者,听力多可恢复。但由于耳毒性药物破坏的不是外耳和中耳的声音传导系统,而是内耳的感音神经系统,因此对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一般很难治疗。
但是专家表示,对待药物性耳聋也并非束手无策,毫无办法。如果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也有可能使患者恢复部分听力。一般的治疗以神经营养药物为主,如维生素A和复合维生素B等,另外中药苍术、生地、枸杞等对内耳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在服用这些药物后听力还是得不到改善,这时就可选配一些适宜的助听器或行电子耳蜗植入后进行听觉语言康复。
当然,为了避免药物性耳聋带来的危害,最好的方法还是预防。对此,柯嘉建议,在治疗疾病时,一定要慎用抗生素类药物。特别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到非用不可时,尽量不用。或选择其他药物来替代耳毒性药物,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如果必须用药,应在用药之前向医生咨询,可以先小剂量试用,并定期观察听力情况。一旦发现有头晕、耳鸣、恶心、听力减退、平衡障碍等中毒现象,应及时停用,并尽早就医获取适当的治疗。对于部分携带某种特殊耳聋基因者来说,由于他们对于一些耳毒性药物格外敏感,往往服药之后容易出现“一针致聋”,因此需要终身避免使用这一类药物。所以,柯嘉建议,对于有耳聋家族史的患者,应该事先进行相关的耳聋基因筛查,以防患于未然。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8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