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时间:2016-03-01 15:39:36 热度:603
“南米北面”,这个典型的中国地域性饮食习惯,恐怕要加一个土豆了。
上周,农业部公布了一份《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把马铃薯作为主食,扩大种植面积、推进产业开发。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等。
这则《意见》提出的三成比例的主食消费额,无疑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别拿土豆不当干粮”。事实上,国家早就提出了“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目标,计划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的产业化进程。
不过,在短短4年时间内,要让土豆成为“南米北面”之外的又一大饮食主体,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梳理行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马铃薯要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最头疼的问题是行业产能集中度低下、消费端产品单一化、优质种薯品类稀少三大难题。
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国内马铃薯全粉企业呈现“小而散”的趋势,排名前五的企业产能占比不足行业总量15%,行业集中度较低。同时,产品结构极其不合理,粉丝、粉条等中低端初级加工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已接近饱和,同质化竞争情况严重,而薯片、薯条、全粉等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又明显不足。而最直接的根源是,国内马铃薯种植品种比较杂乱,适合加工型的品种比较稀少,导致最终产品的质量不稳定。
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食评君发现,它们的马铃薯深加工进程要明显领先许多。从业内数据来看,中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据世界第一位,但用于加工的量仅占比25%左右,而这个比例在美国是75%,法国60%,英国40%以上。
食评君认为,土豆要翻身成为日常主食,走上广大消费者的餐桌,必须加大在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改善主粮化加工工艺,拿得出口感良好、质量上佳的多元化深加工产品。同时,也要淘汰一部分产能低下的初级加工品企业,对现有加工产业结构进行规模化升级。在根源上,更鼓励国内科研机构加强马铃薯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快良种繁育,改善品种结构,从而为加工企业提供质量稳定的优质原料。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等“国家队”已经先行拿出了研发成果,将馒头、面条、米粉等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中的马铃薯粉占比由10%提高至70%、45%、55%,并在北京、河北等9个省市开展马铃薯主食开发试点,进行市场化推广。
在食评君看来,在《意见》政策性文件颁布以及“国家队”率先试水的基础上,整个传统的马铃薯种植、加工产业也要有所行动,最终还是要拿出能让消费者满意、质量过硬的消费终端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让土豆真正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李栋(新京报《新食品》周刊记者)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10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