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6-02-05 10:03:32 热度:770
童文新
“日常生活中,咱们老百姓的厨房中都少不了葱、姜、蒜这些不起眼的调味品。虽然不被当作主菜,但是这些调味品地位却不低,作用也不小。它们不仅仅掌管着菜肴的滋味,而且时不时还充当一下家庭保健医。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小小的调味品的功效,再用葱、姜、蒜调理出我们的健康来。”
古方推荐——葱枣汤
材料:干红枣20个,葱白连须200克(切段)。
做法:将红枣洗净洗发后水煎20分钟后,加入葱白,继续煮10分钟即成。
服法:吃枣喝汤。
功效:补益镇静,适合失眠、体虚等症。
出自:《千金方》
葱
我国是葱的故乡,北方以大葱为主,南方多产小葱。目前对于葱功效的论述,一般意义上说是就大葱而言。
在古代“五菜为充”时期,大葱的葱白可算做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主菜。葱的身影也常常出现在古人描绘日常生活的诗句之中。
唐代诗人卢仝《寄男抱孙》有“乘凉劝奴婢,园里耨葱非”;元代耶律楚材《是日驿中作穷盘春》中有“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蒌蒿点韭黄”的描写。而今细数古时“五菜”,发现已经消失了的薤(也称小蒜)被认为与葱是同一种科目,可见古时人们对葱科类菜品的偏好。
作为日常饮食的调味品,冬种菜肴中一般都加点葱来点缀或调和,故葱又有了“和事草”的雅称。葱有着诸多的药用功效,如散寒发汗、祛痰健胃,适宜风寒感冒。遇到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多或因感受寒邪引起的腹痛腹泻伴有食欲不佳的情况,都可以先用葱来试试。需要注意是,葱对于表虚多汗、腋臭、胃肠道溃疡的人则不适合食用。这是因为大葱性温味辛,食之会进一步加重病情或病势。
健康提示:
大葱不宜与鸡蛋混搭,因为大葱会破坏鸡蛋中的蛋白质。初春季节可以适当多吃些大葱。日常老百姓有个风寒感冒都可用葱做原料,做个葱白粥,让病人发汗。
古方推荐——姜露
材料:生姜500克
做法:洗净、切碎,加水浸泡半日,上蒸锅蒸,收取蒸馏液,用瓶装备用。
服法:每次服10毫升,日服2次-3次。
功效:适用于感冒、咳嗽、呕吐之症。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可见姜的养生保健作用非同一般。
我国产姜,周代时就已经人工种植了。咱们孔圣人就是姜的“粉丝”,《论语》中有“不撤姜食”的说法。苏东坡曾在自己的书中记载钱塘净慈寺和尚八十多岁,吃姜四十年,面如童子。
说起姜,老百姓知道最多的就是生姜,而作为药使用的,还有干姜和姜皮等。说起生姜的功效,发汗散寒排第一,受寒或淋雨后,出现头痛、怕冷等,喝碗姜糖水,出身汗便解决了。
中医认为,生姜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在治疗呕吐方面,生姜对胃寒引起的呕吐最为合适,而对于热性呕吐,若配上清热的药,如黄芩、黄连等,也可使用。其他药物如陈皮、半夏,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的作用。此外,生姜还可用来解鱼、蟹等之毒。
干姜与生姜虽同为姜,但作用却不尽相同。干姜的热性比生姜更大,具有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姜皮“以皮治皮”,在中医上主要用来治疗水气泛溢皮肤而见水肿的病症。
因生姜性温味辛,故阴虚内热、内火偏盛者或患有痈肿疮疖、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
健康提示:
腐烂的姜会产生黄樟素,这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诱发肝细胞癌变,因此,生姜一旦腐烂千万不要食用。
古方推荐——大蒜外用
材料:紫皮大蒜
做法:捣成泥,用麻油调好,敷于患处。
用法及功效:敷贴于足心治鼻出血;敷于患处主治疥疮肿毒。
出自:《简要济众方》
蒜
说到大蒜,它可是个舶来品。原产地在吉尔吉斯斯坦沙漠地区,汉代时张骞出使西域把蒜带了回来。因为这个蒜个头要比咱们国家的薤大,所以就被称作大蒜。
大蒜没传到我们国家前,它的疗效就已经被古埃及人发现了。中世纪时,欧洲流行瘟疫,有些老百姓靠着吃蒜活了下来。虽然大蒜传到我们国家的时间相对而言不算长,但大蒜被张骞带回来后,汉末三国时期,华佗就已经用蒜驱蛔虫治病了。
为何说大蒜是“天然抗生素”呢?因为在磺胺、抗生素药物问世之前,很多国家都用大蒜作为杀菌的重要药物。据临床试验观察,每日进餐时吃5克大蒜,连续3天,就能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带菌率由15%下降到1.3%。经过实验室的检验,大蒜的挥发油内含有蒜素和大蒜辣素及多种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菌能力,对多种细菌、真菌和原虫都有抑制作用。
《本草纲目》里明确记载了大蒜的功效。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肿痛等功效。现代研究证明,大蒜可有助于预防心脏病、保护胃黏膜、抗肿瘤、抗衰老、防止铅中毒。但生吃大蒜过多,容易上火,影响视力,对胃肠道也有刺激。阴虚火旺者伴见面红、口干、便秘、心烦等症,胃肠道疾病患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要少吃或不吃大蒜。
健康提示:
大蒜本身不抗癌,但与氧气结合生成的大蒜素能防癌。大蒜素是一种挥发性油类,加热后则会被破坏,所以大蒜宜生吃,且切开后最好放置15分钟以上再吃。
(作者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卫计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医学科普专家)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10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