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中药材产业化,还要过几关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6-01-31 10:52:25 热度:569

面对野生滇重楼几乎绝迹的困境

本报记者 杨文明

  不采挖,难以满足医疗需要;过度采挖,严重危害野外种质资源。作为云南白药主要成分之一,野生滇重楼几乎绝迹。
  为破解滇重楼保护和开发的矛盾,云南省丽江市走上一条规模化种植的产业发展道路。
  生产周期至少5年,风险大,农民的心一直悬着
  丽江市的中药材产业自2010年开始起步,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种植面积就已超过20万亩,实现产值近30亿元,吸引了近4万农户参与。但在产业化进程中,种植户也面临很多问题。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海西村村民和世俊过去种植玉米、白芸豆和洋芋,亩产值不超过1000元。八年前,他改种滇重楼。收获时,每亩收入达十一二万元,除去每亩3万元左右的成本,算下来,每年每亩纯收入也有近万元。
  “种植滇重楼的风险太高。”老和吐露出这些年的烦心事,“家里的五亩地投入15万元,收获前的几年时间里,心总悬着。”
  七八年没啥收入,生活靠啥?记者了解到,部分村民通过流转土地,一部分种植滇重楼,一部分种植一年生的玛卡、白芸豆、洋芋。
  高投入、高风险,未必有稳定的收益。流转了300亩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的黄初旭说,“滇重楼从种苗到收获,至少需要五到八年时间,价格高企时容易出现跟风种植,接着价格大跌,谁也说不好几年后的价格是怎样。”
  科技支撑保安全,产销对接化风险
  种植中药材免不了有病虫害,但不合理使用农药,会对药材安全造成很大的风险。“滇重楼种植离不开科技支撑。县里帮我们联系了省药研所的专家,遇到问题,我们拍照发给专家,很快就能拿到诊断结果。”黄初旭说。
  产销对接,化解市场风险。“我们目前正和云南白药等企业协调,争取将玉龙县建设成白药原材料基地,实现以销定产,保证药材价格相对稳定。”玉龙县知识产权局局长赵树军说。
  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黄初旭还有自己的诀窍,“市场上滇重楼种子价格高,采下的种子可以用来培育,等过上几年,这些品种驯化好后,卖种苗更赚钱。”
  “除了引导相关企业合作社规范化种植,我们还和一些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品种储备工作,既瞄准当下,也为未来产业长远发展做好铺垫。”赵树军表示,下一步将引导当地企业进行中药材深加工,并做好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扶持工作。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