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5-06-15 23:56:49 热度:984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 饶克勤
完善补偿机制与支付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运行新机制的关键和有效制度安排。
合理补偿机制是公益性“奠基石”
一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各地医改在取消以药补医,探索合理的补偿机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要注重与服务价格、财政投入、支付方式、绩效考核等改革措施相衔接、相配套;注重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合理控制成本,保证医院的有序运营;注重完善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二是政府要切实履行投入责任。政府为什么要举办公立医院?不仅是医疗卫生公益性的要求,也是医疗卫生特殊性的要求。国际社会认为卫生服务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目前,我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或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家庭比例还比较高,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力争大病全覆盖,需要从制度设计上弥补和矫正卫生领域的市场缺陷。国家已明确对公立医院六个方面的投入政策,关键在落实。
三是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国家医改方案要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但受到传统、滞后的价格管理体制的影响,落实上遇到较大阻力。新一轮城市公立医院试点改革,重点强调要在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大型设备诊疗价格的同时,提升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诊疗、手术、护理、床位、中医等服务项目价格上,体现全社会对生命、对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尊重。
科学支付制度是激励机制“牛鼻子”
支付制度决定向哪个机构、以什么方式付费,支付哪些内容以及支付多少。这些决定构建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着卫生服务体系中每个机构和个人的行为。
目前,我国普遍实施的支付方式是按项目、按药品加成率付费。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处方大小、检查多少与科室绩效、医生收入挂钩,缺点暴露尤为充分。国家医改方案要求,“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近年来,各地把支付制度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一些共识:一是预付制;二是引导合理就医、改变付费方式、拉开报销比例,引导患者更多选择基层、县域内就医;三是改变医院和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四是增强医院自我管理意识。
借鉴国际、国内试点经验,建立科学的支付制度重点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合理选择支付方式。国际经验表明,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按人头付费是最好的支付机制。对住院患者按病种付费,尤其是DRG系统是副作用最小的机制,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转向DRG支付系统。
二是要积极开展对医务人员的支付方式,尤其是薪酬制度的研究,细化实化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三是开展成本核算研究,建立基于临床路径的病种、人头或服务单元的成本核算体系,科学合理确定支付标准.
四是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评价制度,保障医保基金能够转化为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五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创新医疗服务管理新理念和新方法。
运行新机制是改革“风向标”
新一轮试点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我认为本质是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医院在新型的公共治理框架下形成的政府、所有者代表与医院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以及共同遵守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宏观层面,明确界定政府、社会与公立医院的权责和规制关系;二是中观层面,定义了公立医院法人制度,明确界定公立医院所有权、监督权和经营权及其相互关系;三是微观层面,定义了公立医院内部如何运行和管理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政府治理就有相应的内部管理,通过制度或章程规范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满足广大患者需求。
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首先取决于政府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目前,政府办医职责分散在多部门,体制机制不完善,由谁作为出资人代表不明确;政府对于医院的行政管理过于微观,医院管理者的作用有限。实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运行新机制,关键要明确公立医院的举办主体,形成可持续的筹资体制,明确政府与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将微观运行管理权下放给医院。
法人治理制度是政府举办和管理公立医院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运行新机制的重要特征,其核心是完善公立医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而强化医院内部管理是现代医院制度客观要求、是运行新机制的具体体现。运行新机制旨在充分调动医院管理者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其管理自主权,维护医院所有者的利益和资产收益,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公益性要求。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