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5-05-23 09:10:29 热度:801
本报记者 刘传书
工作中的鲁先平。
不在业界,可能知道鲁先平和微芯生物的人不多。因为微芯生物不是跨国巨头,甚至不是上市公司,而只是一帮海外归来的博士战队创业的小企业。
但业内人士都称其为“新药研发斗士”,国际药界关注着他们,国际资本更是簇拥在他们周围,他们认定微芯生物将是中国本土企业以原创药为核心竞争力的领袖企业。
曾经远渡重洋,又在国内北上南下,深圳微芯生物科技公司首席科学家、总裁鲁先平说自己是一个“追梦人”,而“原创是最美的梦”。
为原创药点赞
在创新成为时尚的今天,原创总是获点赞。
什么是原创药?它的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必须完全不同于已有的产品。
原创药有多难?一个原创药,在一个跨国企业研究成本约十亿美元和十年时间。
今年刚刚上市的抗肿瘤原创药西达本胺是我国化学药领域的首个原创药,是鲁先平和他的微芯战队12年的战果。华尔街日报等海外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了中国首次从头到尾成功研制出这种新药的历史性成就。
听说过美国、日本等国家药企要付费使用中国专利吗?西达本胺实现了我国医药行业历史上首次对发达国家药企进行专利技术授权许可使用和国际临床联合开发。微芯生物已申请国际(PCT)、美国及中国发明专利80多项,50项已获授权。他们的众多成果都是全球首创,当然也是原创。微芯生物已形成了针对恶性肿瘤、糖尿病、内分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创新药的产品线。
去年底,军科院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时,微芯生物名列其中。因为十年前这个项目就应用了微芯生物的核心技术平台。
为什么要做原创药
25岁就获得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的鲁先平满脑子都是学术的梦。他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员,参与创建生物技术企业从事创新药研发;在美国领先的药物公司任研究部主任,领导和组织新颖化学分子的设计和合成、新药筛选、临床前研究以及临床I期的研发……这些经历成就了鲁先平在分子医学、肿瘤、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及皮肤病等方面的深厚造诣。他的学术文章频频发表在Science、Nature 和Nature Medicine等国际知名杂志上。
在美国从事着最前沿的医药科学研究,他却时刻想着中国医药开发的境况。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制药企业,达到7千多家,制剂生产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药生产能力全球第二,但是生产的都是仿制药。就连上百家新药研发机构,包括很多高校都把精力放在仿制药上面。中国病人想用任何新的原创药都要高价进口。而在大洋彼岸,尤其是美国,却有大批优秀的华裔科学家进行原创药开发。
“我们国家有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有巨大无比的市场,有很好的制药基础,我们的产业却处在生态链的最低端。这是为什么?”每当鲁先平和一批60后海外华人博士相聚,都会如此发问。
“我们没能将科学与商业、资本、市场、人力资源融合起来!”深思之后,鲁先平决定了,“回国!为中国临床患者提供价格可承受的原创新药。”
其实,已经拥有全球药物研发及管理经验,熟知市场和知识产权及专利策略的鲁先平更明白,“原创药的开发风险是最大的,周期也是最长的,但是品种十分独特,竞争也是最小的”。
原创药不是想要就能要
“我们不是热血青年,不是凭一腔热血,拉几个人,找点钱,就可以把事情做成。做原创药一定要有非常全面细致和基于科学的评判。”鲁先平说,“实验室里已成功的结果,也只有百分之一能够成功变成一个产品上市,服务于患者。也就说,在整个研发的过程中,风险是百分之九十九。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具有风险控制能力或技术的话,那就无异于一帮流氓或无赖式冒险家,我们不干这个事。”
“新疆高空王子阿迪力可以在两座高山之间走钢丝绳。对普通人这是一个超级高风险的行为,但是阿迪力可以走得很成功,因为他的心理素质和平衡能力让他能够驾驭风险、控制风险。”鲁先平介绍,原创药开发很像走钢丝,微芯是在具备了核心实力后才走上去的。
微芯生物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对于整个研发链条风险最大的环节,通过这一核心技术去预测、评判设计的化学结构、寻找靶点,研判是否具有成药的可能、具有什么潜在的好处和坏处,然后做出科学选择,是继续开发还是尽早放弃,以保证浪费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因为一旦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花费的钱和时间是最多的,失败的成本也是不可承受的。
这一日臻完美的核心技术也是鲁先平最得意的原创作品。“懂得了全基因组表达,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基于信息学的数据挖掘,从而得到强有力的预测性数据,为原创药研发提供保障。这技术14年前是非常先进的,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站到了生物医学研发领域的前端,应该叫做冲浪者。”
鲁先平知道,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核心技术才能为原创护航。
享受原创过程的美妙
一个原创药至少要搞10年,一个企业没有任何盈利,一群科学家乐此不疲。“我不喜欢讲大话,我觉得就是喜欢,因为我个人是非常享受创新研发最终能够通过我的科学智慧去治病救人、服务于社会这么一个过程。”
“2001年底我们开始设立实验室,2002年我们开始对HDAC(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进行研究,而这个靶点当时刚刚发现的,它和表观遗传学有什么关系,大家都不知道。只知到HDAC参与转录调控复合物,而这个复合物参与了分化、增殖、免疫调控、炎症形成,我们推测HDAC极有可能影响肿瘤上皮的分化。”鲁先平说,“当时对这个靶点的认识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这一想法可以说天真、朴素,也可以说是很‘二’的想法,英文叫naive。”
就如同他对美妙大自然的感觉和判断让他拍出美艳的作品一样,HDAC的这种影响一经证实,就对肿瘤治疗方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再用12年的时间,他把最初的一个闪念做成了令全球瞩目的原创作品西达本胺,这一作品在肿瘤患者眼中不止美还是希望。
原来,看似很“二”的想法其实很精准,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凭借科学的敏锐和远见。鲁先平自问自答:“我们为什么敢于去做这种原始创新呢?因为团队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历练,让我们一批意气相投的人团结在一起共享这个过程。”
其实,鲁先平更享受的是微芯生物已由一个早期研发型公司,成功转型为有机整合了研发、生产、营销,以核心技术为创新研发引擎,丰富原创新药产品线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物医药企业。公司以海归科学团队+风险投资+各级政府创新基金支持而发展成功的自主创新之路,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转型提供了积极的示范。(科技日报深圳5月22日电)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9
2024-11-02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