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冯家声:卧床行医38载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5-04-17 09:50:44 热度:910

本报记者 赵文 通讯员 潘定安

    陕西省白河县冷水镇秧田村,有一位81岁高龄的残疾老中医,38年来,他在病床上为村民治病,以高明医术、高尚医德赢得了百里山乡村民们的口口相传,也用中医人38年的痴情坚守,诠释着“大医精诚”理念。
    他,就是当地无人不晓的乡村中医冯家声。
    身遇残疾  牢记医者使命
    1977年的夏天,秧田村为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问题,由村民自发出义工建立小学,冯家声在一次义务劳动中从房顶不慎跌落,伤了神经,医生会诊后告诉他父亲,没有希望站起来了。
    按理说,身遇如此大难,应四处寻医问药以求康复。但此时冯家已有七个子女,生活拮据,回到家中的冯家声只能靠草药来减轻病痛、维持生命。养病期间,还有一些不知情的患者从远处上门求医,面对乡亲们的期盼眼神,冯家声依旧躺在床上号脉开药。这一看,就是整整38年。
    冯家声住的一间房屋一分为二,一边是他躺了38年的卧室兼诊台,另一边是父亲祖传下来的两个老药柜和一些盛满中药的瓶瓶罐罐,除了必要的生活品外,家里也没有什么太值钱的家当。
    38年来,冯家声下身瘫痪、双腿萎缩,吃喝拉撒全在床上,一直靠老伴和儿女伺候。就是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状况下,经他看过的患者多达5万人,且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身残志不残的冯家声履行着一个中医人的神圣使命:救死扶伤,为民除疾。
    提高医术  为民解除病患
    “学医不是为了钱,治好病人是我最大的使命。”冯家声如是说。
    1934年10月出生的冯家声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医。他说,父亲是个药剂师,受其熏陶,他打记事起就喜爱上了中医中药。1958年,他被县上推荐到安康地区针灸师资培训班学习,工作期间还被评选为县上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60年10月,他调入县医药公司工作,期间到安康、商洛、汉中等地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1962年,他自动请求辞职回乡,在当时人民公社的支持下,利用自己的退职金办起了卫生室,以解决当地农村群众的看病难题。摔成残疾以后,冯家声再也没有机会外出学习了,但他仍对中医知识充满渴望。
    他让子女去省城、县城买来了各类中医书籍、适宜技术教材,闲暇之余躺在床上仔细阅读、反复揣摩。在他的床头,整齐摆放着《实用中药方剂学》《乡村中医适用技术》等中医书籍,记者随便翻阅了一本,就看到了书上有他留下的横线、问号等各种标注。
    如今,卫生院虽有三儿子主诊,但遇到疑难杂症,还需要他来亲自诊断、治疗。
    教育子女  立志当好医生
    冯家声家境并不宽裕,但他面对拿不起药费的村民,从来不收钱,他看了不少病人,也没挣下多少钱,家境也没多大改善。
    老伴曹茂珍说,老冯摔伤前,经常下村去给村民看病,且昼夜不停。几个村子病人家属一起来请他下村,总是一家看完后再去另外一家看病。到了晚上,还得举着火把去,走的时候带一箱子药物,回来时药没了,也没收到药钱,只得自己垫钱给卫生院交账。
    老冯常教育学医的二儿子、三儿子要做好医生。对此,三儿子冯益军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父亲摔伤时,我才两岁多,那时父亲躺在床上休养,群众找他看病他就给看,遇到家里困难的村民来看病,他从不收钱,免费送药还总是挂念病情。”
    冯益军不得不自学中医药学,顺利通过乡村医师执业考试,成为该县兴隆村的一名村医。他说,父亲从小就一直鼓励我学习中医,教我背中医汤头歌诀、识药性,并常常告诉我,做医生要懂得患者的疾苦,要积德行善。
    2009年实行医改后,多村合并实行一村一室,冯益军见父年事已高,就从兴隆村回到秧田村父亲的卫生室帮忙,这一干就是六年。他说,我也没学别的技术,只学了这么一点有用的中医,希望把祖传的医术发扬光大,尽自已的能力为更多病人减轻痛苦。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