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时间:2015-03-14 00:40:39 热度:1864
——访全国政协委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唐明
作为一个独生子女的母亲、一个长期关注养老的全国政协委员,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唐明,说起养老话题,更愿意用亲身感受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养老观念应改变
“养老问题可能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居多,虽然已经放开 ‘单独二孩’政策,但是也仅仅是刚放开,而且很多人生二胎的意愿并不是很强烈。我的孩子就是独生子女,我们这一代人现在都在五十岁左右,如果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健在的话,我的孩子很快就会面临夫妻小两口要养6个甚至8个老人的压力,这个压力可谓是空前的。” 全国政协委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唐明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对子女这一代人养老压力的忧虑。
唐明很理性地认为,像她这样一个年龄段的人在退休之后,不可能再指望儿女完全履行赡养老人的责任。
“我们退休以后不可能再指望孩子赡养,因为他们的社会竞争压力那么大,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不至于被淘汰。所以说,不是他们不孝敬,而是确实没有更多时间来伺候老人。”唐明说。
在很多老年人的观念中,虽然社会化养老被逐渐理解和接受, 但是唐明认为,很多人仍然对社会化养老持别样看法,不大能接受, 即使勉强接受也是出于无奈。比如,不想看着儿女为照顾自己而奔波操劳,产生各种矛盾。唐明建议,相关部门还是要大力营造社会化养老的氛围,让更多的老年人理解和接受。从目前人口特点和家庭结构来看,社会化养老将会成为未来几十年,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唯一的选择。
“随着我国在社区养老配套建设方面的加强, 以及专业养老机构投入的增加,各种软硬件设施水平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机构养老。起码从我本人的感受来说, 我更愿意去机构养老。” 唐明说。
职业精神教育不可缺
唐明认为,无论是公立养老机构还是私立养老机构,在保障基本的养老硬件设施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机构软环境的建设,这一点尤其重要。
“养老机构,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机构软环境的建设和营造,这里面包括对这些机构里专业照护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例如, 他们对老人的爱心,不怕吃苦、不怕脏累精神的培养,还有对老人的耐心,这些其实比增加健身器材设施都更重要。 因为有些老人自尊心较强,较为敏感,可能照护人员甩一个脸子,老人就会难受半天,因此加强照护人员的职业精神培养太重要了。”唐明表示。
唐明比较认可现在家政行业出现的“员工制”。她认为,这是留住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的一种方式,但是目前实行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为家政行业的流动性以及管理成本高昂, 所以只能是针对高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照护人员实施员工制管理。
“现在的高端月嫂月薪上万, 但是她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 持证上岗的。 同样,照看老人也不是谁都能干的。老人老了以后也和小孩一样, 是 ‘老小孩’。 照看他们,同样需要专业的照护技能和懂得一些老年心理学常识。从长远看,员工制还是符合养老产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但现实需要突破的壁垒是,怎么提高照看人员素质和技能,怎么解决家政企业的管理成本问题。”
同时,唐明认为,家政服务人员的观念也在改变。原来,有很多人认为,伺候人是一份没有什么职业价值和职业尊严的工作。但是现在不同了,一些高端护理工作,比如高级月嫂、高端护工,他们在大城市成为香饽饽,非常抢手,甚至预定到一两年之后。高收入以及雇主对他们的尊重,让他们找到了职业荣耀感,这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医养结合模式值得推广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家庭3.1人, 小型化和空巢化特点突出,家庭养老能力相当薄弱。更让人忧虑的是,我国老年人口慢病化、失能化现象非常突出, 大量失能、 半失能老人,因为家庭成员缺乏专业养护知识, 而出现生活质量下降的现象,也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
对此, 唐明委员今年特别关注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案。 她认为,这种模式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 能够大大减轻一些失能、 半失能老人子女的负担,应该大力提倡。
“现在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的模式。 老人一旦生病, 独生子女就会面临非常无助的局面, 尤其是家庭里如果有患慢病以及失能、 半失能老人。 如果不去专业医疗养老照护机构,那几乎就要有一个正在工作的家庭成员完全退出现有工作, 专门照看老人,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负担是非常重的。” 唐明说。
“医疗和养护结合的养老模式, 能够让老人在没病的时候疗养,有病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康复指导。 这能大大减轻家庭养老的人员负担,更能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必然伴随着很多老年病,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适应家庭成员照护能力不足的现实。”
采访末了,唐明再一次主动和记者说起怎么引导年轻人从事老年照护工作的话题。在她看来,老年照护不仅仅是日常的生活照料, 更包括了对老年人情感的陪护,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
“无论是老人养老, 还是照护员从事护工职业,都需要转变观念。观念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打造各种软硬件环境,急不得,也等不得,顶层设计和基层推进必须同时并行。”唐明说。
老龄化社会催生六大养老产业
全国养老床位建设情况
表格数据来源:民政部 《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本版图表 赵乃育 作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1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19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