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健康之窗 时间:2012-06-10 10:35:57 热度:891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中就有心理平衡,而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健康四大基石中也有心理平衡,临床上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也需要心理平衡。
上溯至2400年前的《黄帝内经》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名言,直至近代马克思的“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都是贯穿同一思想:所有健康长寿处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总和。
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偿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因此,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健康的主动权。
现实生活中心理平衡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这不仅是因为客观环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因为心理平衡并非一个理论问题,更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品德修养和生活实践长期磨练、不断升华的过程,决非朝夕之功可以解决。心理平衡并非心如古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智的结晶。
做到心理平衡的三个“三”:
三个正确
一是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二是正确对待他人,心中常有爱心;三是正确对待社会,常怀有感激之情。
这样在社会交往和事业追求中才能给自己准确定好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只要自我定位客观准确,基本上处事就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心理压力就小,这就是科学的世界观。
三个“既要”
既要全心全意奉献社会,又要尽情享受健康人生;二是既要有片殷殷报国志,在工作中力争一流,又要有颗淡淡平常心,在生活上甘于平淡;三是既要有精益求精的事业追求,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闲爱好。
这样人的心境和情绪,认知和感觉才能有充分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常“坦荡荡”而不“常戚戚”。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忙里有余暇,登高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蔬食布衣琴书。这是科学的价值观。
三个快乐
春风得意时要助人为乐。助人是人生快乐之本,“爱有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助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升华,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知足长乐。人无十全十美得必有失不如意事常八九。幸福本无固定的标准,幸福是一种个性化的见仁见智的感受。一位哲学家说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身处逆境中要自得其乐,不能气馁。因为世上万物,福祸相依,风水轮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都是自然界的回归现象,而回归现象是宇宙普遍规律。因此逆境时意味着光明就在前面,正如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用积极、正面、乐观的眼光看世界,永远保持快乐的心境既是一门健康的科学,又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就看你是用“春风桃李花开日”的积极、乐观利导思维看世界,还是用“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弊导思维看世界了,同样的事物结果可以完全不同,既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也可以“无可奈何花落去”。心境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这是科学的人生观。
总之,心理平衡对于健康、长寿、疾病、康复乃至人生事业都有重大关系,关键是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4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