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健康 时间:2015-02-12 21:58:21 热度:105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药师、中国药学会药事委员会副主委李玉珍
新华健康2月12日讯 (宫晓倩)目前,在医院临床中,输液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不到一分钟即可遍布至全身,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也非常迅速。因此患者选择输液“来效快”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危险性。
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7万份,其中注射剂占58.7%。2月6日,在哈尔滨举行的“药品质量与临床用药安全-大输液安全主题讨论”论坛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药师、中国药学会药事委员会副主委李玉珍指出,“针尖上的安全”不可小觑,能口服药物就不要肌注,能肌注就不要输液,必须输液时,一定要选择更安全的输液产品。
“吊瓶森林”加剧不良反应
现在很多人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去医院看病也想“立竿见影”。在北京各大医院,输液室里“吊瓶森林”的场景很常见。
“2013年我国输液使用了132.5亿瓶,远高于国际人均水平。”李玉珍指出,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液到病除”。李玉珍表示,“针尖上的安全”不可小觑,过度输液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据了解,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7万份,其中注射剂占58.7%,同比增加2%。“吊瓶森林”下隐藏着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输液中的“小微粒”可堵塞毛细血管
临床研究报告显示,不溶微粒物超标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体毛细血管直径为6-8μm,婴幼儿为3-5μm。当不溶性微粒随着输液进入人体血液之后,小于2μm的不溶性微粒可以通过肾交换排出体外,但是处于2-10μm的不溶性微粒可能会长期存在人体内,甚至可以超过20年。“这些看不见的微粒进入人体毛细血管,很容易引起堵塞,形成肉芽肿、微循环障碍、静脉炎等。”李玉珍指出。
据悉,《中国药典》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限定标准逐年提高,越来越严格。但是目前药典仅对≥10μm和≥25μm的不溶微粒做出了限定,尚未涉及到2-10μm的微粒。李玉珍表示,2-10μm的微粒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建议药典能够进一步严格微粒的限量标准。
从源头减少生产中的微粒污染
据了解,生产、操作、环境、配套器械等多个环节都会增加输液中的不溶微粒。其中输液在生产中空气暴露时间长和人为干预都会带来微粒污染。
李玉珍指出,通过BFS吹灌封技术进行输液全密闭生产,一步到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造成的微粒污染。经过对比其他工艺生产的输液包材,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BFS)中小粒径不溶性微粒更少。李玉珍强调,我们需要从源头开始各环节控制,降低输液安全的风险,做到能够为老百姓滴滴输入安全。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9
2024-11-02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