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名医名家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园地 > 名医名家
中国紫外线消毒技术之父刘文君

来源:大众健康之窗 时间:2014-12-12 09:41:14 热度:44538

    刘文君,男,出生于1968年9月5日,湖南省桂阳县雷坪乡堆上村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
    教育背景
    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桂阳三中高34班、高31班。1985年考入北京轻工业学院,1992年就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5就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9至2003年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W)、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获得博士后。
    工作履历
    2011.01~现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2006.12~2011.01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
    2011.01~现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 所长
    2006.10~2011.01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饮用水安全研究所 所长
    2003.02~2006.11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副教授
    2002.08~2003.06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 博士后
    2000.06~2002.07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W), 博士后
    1999.10~2000.05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
    1989.07~1992.08  广州百花香料厂,助理工程师
    社会团体
    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秘书长、国际紫外线协会亚洲/澳大利亚分部主任、美国给水协会(AWWA)会员、国际水协(IWA)会员、美国化学会(ASC)会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臭氧专业委员会专家理事、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工程师(PEO)、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给水排水》和《中国给水排水》编委、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常务理事。
    获奖情况
    1、2008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饮用水安全研究所)
    2、2008首都劳动奖状(饮用水安全研究所)
    3、2008清华大学先进集体(环境系饮用水安全研究所饮用水应急处理小组)
    4、200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获奖人)
    5、2006年北京市优秀教师
    6、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7、2003年北京国际消毒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8、2003年优秀引进图书奖
    9、2001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10、2000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1、1997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委员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2、1995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3、1995年度清华大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奖
    14、1991年度广州市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奖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方向为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现代饮用水消毒技术和理论、紫外线消毒与高级氧化技术、饮用水高级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原理和技术、给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控制原理和技术、饮用水水质评价和对健康的影响、给水厂规划和设计等。
    主要学术贡献
    1.深入研究并系统总结了我国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的水质特点,不同处理技术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应用范围,处理工艺选择的理论依据,对有机物、氨氮、藻类和其它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技术和机理都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与王占生教授合著《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一书。
    2.开创了国内大型市政给水紫外线安全消毒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新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对紫外线与氯的协同消毒机理,紫外线消毒后微生物复活问题,紫外线消毒后的管网水质微生物稳定性的控制等有新发现,提出在保持紫外线剂量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紫外线强度控制微生物复活的新方法,促进了紫外线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紫外线消毒国家标准:《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GB/T19837-2005)并于2005年7月正式颁布,2006年1月1日正式执行。被选为国际紫外线协会常务理事,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入选。被称为“中国紫外线消毒技术之父”、紫外线水处理技术的中国拓荒者。
    3.提出了饮用水氯安全消毒新的方法学。首次提出有效水力停留时间(t10)的概念,研究了影响清水池消毒效率和清水池水力特性的主要因素,并以国家863项目“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2002AA601120)和北京市科委项目“首都地区饮用水安全消毒技术研究”为依托,从理论到工程深入研究了有效水力停留时间的概念、内涵和应用,成果应用于深圳863示范水厂的工程建设,并在全国给水行业得到广泛认同、推广和工程应用(东莞、北京等水厂)。
    4.在国内建立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和工程应用新方向。在国内建立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方法学和指标体系,提出了生物稳定性指标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的新的测定方法,被其它研究机构和给水行业广泛采用,成为本行业的基本方法学,为促进我国饮用水安全性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5.为解决我国重大需求作出突出技术贡献。在2005年11月松花江重大污染事故哈尔滨恢复供水工作中作为专家组主要成员兼新闻发言人,亲临现场,坚持一线,参与制定应急供水技术方案并成功实施,为哈尔滨市提前恢复供水作出突出贡献,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赞扬,并在其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发挥突出作用。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8096)“紫外线消毒后管网微生物安全性控制机理”,2008-2010
    2、国家863项目(2006AA06Z301),“给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7-2009, 第二负责人
    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1B05)“农村安全供水消毒技术与装置开发”,2007-2010
    4、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C//B05)“远洋船舶压载水物理净化处理技术”,2007-2010
    5、日本三洋公司“膜处理除砷除氟技术研究”,2007-2009
    6、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示范(D0605004040421)”子课题“安全消毒技术研究”,负责人,2005-2007
    7、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示范”子课题“安全输配水技术和应用”(D0605004040521),负责人,2005-2007
    8、珠海多水源特征污染物识别和处理工艺研究,负责人,2007
    9、东莞市城市安全供水保障技术,子课题负责人,建设部(06-K4-18),2006,
    10、北京市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负责人,2005-2006
    11、北京市清水池水力特性和消毒效率研究,负责人,2005
    12、南水北调北京地区沿线水厂水处理工艺规划,2005
    13、国家863项目“南方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2002AA601120)”中分项目“新型清水池设计原理和应用”和分项目“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特性研究”负责人。
    14、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基金(200243)“饮用水紫外消毒和高级氧化的机理和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
    15、国际合作项目(日本SANYO公司)“直接电解自来水产氯消毒技术研究”,负责人
    16、国际合作项目(澳门自来水公司)“楼宇水箱紫外线消毒技术研究”,负责人
    17、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10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和2020远景目标”,分项目负责人。
    ☆专利
    发明专利:提高有效水力停留时间的清水池设计方法,申请号:200710063501. 4
    ☆学术专著
    1、刘文君,张丽萍。城镇供水应急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占生,刘文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刘文君。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特性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参加编写《中国城镇供水技术进步2010年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参加编写《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滤池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参加编写《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水资源及给水处理》中“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滤池理论与设计”章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 译著
    刘文君,饮用水水质对健康的影响。(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 。The Water We Drink: water quality and its effects on health, Joshua I.Barzilay, Winkler G. Weinberg, J. William El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9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期刊:
    1 Liu Wenjun, Du Zhipeng, Jin Junwei. Optimiz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clearwell by integrating pilot and full-scale tracer testing. Front. Environ. Sci. Engin. China. 2007, 1(3):1-6
    2 Liu Wenjun, Zhang Yongji. (2006) Effect of UV Intensity and Turbidity on Microbial Indicators Inactiv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18(4):650-653
    3 Wenjun Liu, Susan A. Andrews, Mihaela Stefan, James R. Bolton. (2003) Op-timal Methods for Quenching H2O2 Residuals Prior to UFC Testing. Water Re-search,Vol37(9):3697-3703
    4 Liu, W., Andrews, S.A., Bolton, J.R., Linden, K.G., Sharpless, C.M., Stefan, M. (2002) Comparison of DBP 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UV Technologies at Bench Scale.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Supply. Vol 2(5-6): 515-521
    5 JY Hu, SL Ong, WJ, Ng, WJ Liu, CC Koh and S Apok, B Lauer. (2002) Design Protocol for Concentrating Organic Matter in Water Using XAD Resins. Advances in Asian Environ. J. KKNN, 2(1): 12-18
    6 JY Hu SL Ong, WJ Ng, BP He, WJ Liu, ZD Fang, XH Zhang, ZS Wang. (2003) Mutage-nicity of polluted reservoir water and its reduction by a pilot-scale integrated biological treatment proces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Jul;71(1): 0204-0211
    7 Liu, W., Wu, H., Wang, Z., Ong, S.L., Hu, J.Y., Ng, W.J. (2002) Investigation of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and Bacterial Regrowth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Water Research. Vol. 36(4), 891-898
    8 Li, S., Zhang, X., Liu, W., Cao, L., Wang, Z. (2001) For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Haloacetic Acids in Drinking Water of Beijing City. J. Environ. Sci. Health. A Vol. 36(4): 475 - 481
    9 X.H. Zhang, W.J. Liu, Z.S. Wang, X.L. Dong, J.H. Lu, Y.M. Liu. (1998) Zeta Potential Analysis of Coagulation and Biofiltration of Water Supply. J. Environ. Sci. Health. A 33(5): 715-727
    10 X.H. Zhang, G.S. Jia, W.J. Liu, Z.S. Wang, L. Peyton. (1998) Synergistic Combination of Coagulation with Biofiltration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J. Environ. Sci. Health. A 33(5): 729-747
    11 李辉,冯兆敏,胡克武,刘文君,王志伟,林毅,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工艺选择,给水排水,2008,Vol.34(4):46-48
    12 王迪,刘文君,顾军农,张素霞。可同化有机碳及氯浓度对给水管网中生物膜生长的影响。给水排水,2008,Vol.34(2):19-22
    13 孙文俊,刘文君,胡田甜,李张卿,王志伟,紫外线消毒系统中强度分布的理论计算与生物验证对比。环境科学学报,2008,Vol.28(3):563-567
    14 刘小琳,刘文君,金丽燕, 顾军农,北京市模拟给水管网管壁微生物膜群落分析,环境科学,2008,Vol.29(5):18-21
    15 刘小琳,刘文君,金丽燕, 顾军农,北京市给水管网管壁微生物膜群落分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Vol.48
    16 林毅,刘文君。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性。给水技术,2007,Vol. 1(12):10-13
    17 郑丹,刘文君。水中悬浮颗粒物对HPC测定值的影响。给水技术,2007,Vol. 1(12):37-40
    18 高圣华,刘文君。吸附和生物降解对卤乙酸去处效果比较。给水技术,2007,Vol. 1(12):25-28
    19 周玲玲,刘文君,张永吉。给水管璧生物膜附着异养菌与水中悬浮细菌的活性比较。中国给水排水,2007, Vol.23(21): 37-40
    20 杜志鹏,刘文君,影响清水池有效水力停留时间因素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Vol.47(12):2139-2145
    21 黄凯锋,刘文君,北京某水厂模拟管网内部腐蚀特性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7, Vol.23(13): 63-65
    22 郑丹,刘文君,徐洪福,模拟配水管网中悬浮颗粒物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环境科学,2007,28(6):62-66
    23 刘小琳,刘文君,生物陶粒与生物活性炭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CR-SSCP技术解析,环境科学,2007,28(4): 924-928
    24 张琳,刘文君。电化学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6, Vol. 22(23): 70-73.
    25 张向谊,刘文君,张素霞,贯红霞。某厂清水池壁细菌生长特性研究。给水排水,2006,Vol.32(10):22-25
    26 马乐宁,刘文君,徐洪福。供水管道爆漏事故影响因素实例分析。给水排水,2006,Vol.32(9):86-89
    27 张向谊,刘文君,高圣华,张琳。模拟配水管网中管材和余氯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06,Vol26(3):303-306.
    28 杜志鹏,刘文君、张弥、张素霞。消毒过程中氨氮对氯耗的影响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6,22 (13):53-55
    29 张琳,刘文君,梁佳慧,吴伟健,范晓军。UV消毒用于楼宇水箱水质控制研究。给水排水,2006,Vol.32(5):64-68.
    30 张永吉, 刘文君. 氯对紫外线灭活枯草芽孢杆菌的协同作用. 环境科学2006,27(2):329-332
    31 张永吉, 刘文君. 浊度对紫外线灭活大肠杆菌和MS-2噬菌体的影响. 中国给水排水。 2006,22 (1):27-31
    32 王占生,刘文君。不同水源水质的给水深度处理技术。华东给水排水,4:1-9,2005
    33 刘文君,孙文俊。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应用。中国水利,19:23-25,2005
    34 张向谊,刘文君,潘虹等,某市给水管网管壁中微生物生长特性研究。给水排水,Vol.31(10):1-6, 2005
    35 张永吉,刘文君。紫外线对自来水中微生物的灭活作用。中国给水排水,Vol.21(9):1-4,2005
    36 王占生,刘文君。我国给水深度处理应用状况与发展趋势。中国给水排水,Vol.21(5):1-5,2005
    37 刘文君,崔磊,应用计算流体力学优化清水池水力效率。中国给水排水,Vol.21(5):29-33,2005
    38 刘丽君,焦中志,刘文君等。 给水厂常规消毒工艺的优化技术与应用.中国给水排水. 2005, 21(1): 5-8.
    39 刘文君,崔磊。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优化给水厂清水池设计的原理和中试研究。环境科学与工程,2004,1(12):11-15
    40 金俊伟,刘文君等,影响清水池t10/T值的因素试验研究。给水排水,Vol.30(12):36-39, 2004
    41 刘文君、贺北平等,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卤乙酸测定方法研究。给水排水,Vol.30(8):38-40,2004
    42 刘文君,清水池改进原理与应用。给水排水,Vol.30(5):10-12,2004
    43 刘文君,给水处理消毒技术发展趋势展望。给水排水,Vol.30(1):2-5,2004
    44 刘文君,王亚娟,张丽萍,王占生。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测定方法研究,给水排水,Vol.16(11):1-5, 2000
    45 刘文君,王占生。AOC在给水管网中的变化模型。见:给水事业五十年,pp. 206-209,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委员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6 张晓键,刘文君,李爽,曹莉莉。改善消毒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产生。见:给水事业五十年,pp. 195-199,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委员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7 王占生,刘文君。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测定和生物稳定性研究。见:给水事业五十年,pp. 211-217,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委员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8 吴红伟,刘文君,王占生。臭氧组合工艺去除有机物研究。环境科学,Vol.21(4):29-33, 2000
    49 吴红伟,刘文君,王占生。提供生物稳定的饮用水最佳工艺研究。环境科学,Vol.21(3):64-67, 2000
    50 吴红伟,刘文君,张淑琪,王占生,张弥,徐欣,樊康平。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去除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研究。中国给水排水,Vol.15(9):7-9, 2000
    51 曹莉莉,张晓键,刘文君,王占生。活性炭吸附卤乙酸特性研究。环境科学,Vol.20(6):18-21, 1999
    52 李爽,张晓键,刘文君,曹莉莉,王占生。控制水处理工艺及配水管网中卤乙酸的研究。中国给水排水,Vol.15(6):1-4, 1999
    53 周立红,刘文君,张丽萍。可同化有机碳测定方法研究。集美大学学报,Vol.4(3),1999
    54 刘文君,吴红伟,王占生。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测定动力学研究。环境科学,Vol.20(4):20-23, 1999
    55 刘文君,王占生。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进展。中国城镇供水。No. 3: 39-41, 1999
    56 刘文君,吴红伟,王占生,张弥,徐欣,樊康平。某市给水管网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环境科学,Vol.20(2):34-37, 1999
    57 张晓健、刘文君、李爽、曹莉莉,改进氯消毒工艺,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华东给水排水,1999(4)31-34,1999.12
    58 刘文君,李福志,王占生。动态循环法测定水中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及其应用。中国给水排水,1998,Vol.14(6):8-10, 1998
    59 方振东,赵刚,刘文君,王占生。生物陶粒反应器中硝化菌与异养菌之间生长关系的研究,中国给水排水,Vol.14(1):18-21, 1998
    60 张晓键,刘文君,曹莉莉。饮用水处理中活性炭对卤乙酸的吸附研究。见: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pp77-84,钱易,郝吉明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1 王占生,刘文君,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研究。见: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pp41-47。钱易,郝吉明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2 吴红伟,刘文君,王占生,配水管网中管垢的形成特点和防止措施, 中国给水排水,1998,Vol.14(3):37-39, 1998
    63 方振东,刘文君,王占生。水力负荷对生物陶粒反应器运行的影响。环境科学,Vol. 19(2): 43-46,1998
    64 刘文君,贺北平,张锡辉,董祥龙,吕剑虹,刘爱民。淮河蚌埠段饮用水源水生物预处理生产性试验,环境科学, Vol.18(1):20-22, 1997
    65 刘文君,贺北平,王占生。生物预处理对受有机物污染饮用水源水中胶体Zeta电位影响研究,中国给水排水,Vol.12(4):27-29, 1996
    66 刘文君,贺北平,张锡辉,王占生。生产性生物陶粒滤池对微污染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给水排水, Vol.21(10):8-10, 1995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