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4-12-11 15:42:02 热度:616
——天津中医药大学驻村工作组带领村民试种丹参纪实
本报记者 曹永兴
中药学专家实地考察土壤情况,介绍专业知识。
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驻村工作组在该市静海县大丰堆镇高小王村、胡庄子村两个帮扶村,第一年试种的11亩丹参,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15日,驻村工作组邀请该校30余名勇搏学子,来到帮扶村中药种植实验基地,与村民一起劳动。望着堆积如红色的小山、已有销路的1500多公斤的丹参,憧憬着村民未来的致富之路,大家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干部驻村做帮扶 深入调研谋发展
2013年8月,天津市开展市级机关、市属企事业单位联系群众结对帮扶500个困难村工作,这是市委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之一。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稳步推进此项工作扎实开展。选派闫兴钢、胡涛、马顺元等三名同志组成第一批驻村工作组,深入静海县大丰堆镇高小王村和胡庄子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推进强村富民是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关系到农民切实利益的大事。结合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专业特色,寻找一条适合村子经济发展的道路,成为驻村工作组开展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驻村工作组入村后,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分别与包村领导干部、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见面,通过走访调研,工作组发现两个帮扶村主要以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大田作物为主,经济附加值很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种植高经济价值作物显得尤为迫切。在一次与村民代表见面会上,一位老党员说:“你们是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有知识、有文化、有视野,咱们以后不种玉米了,帮我们种中药材吧!”这一句道出了全体村民代表的共同心声,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达成共识,积极探索传统农业转型种植中药材发展之路。
发挥特色育中药 专家考察选品种
驻村工作组将这一发展思路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校党委书记李庆和、校长张伯礼院士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充分利用天津中医药大学特色资源,在帮扶村探索开展中药材种植项目,初步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选派药植专家和种植专家给予技术支持,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全方位帮扶。张伯礼校长对结对帮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药材种好了是药,种不好就是草。首先要让专家对当地土质、气候环境做好充分考察调;其次要选好适合当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第三要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做好实验性和示范性种植;最后鉴定中药的品质和质量,为中药材的推广种植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和实践依据。”
带着学校领导的殷切希望和目标任务,驻村工作组回到帮扶村,与村“两委”启动了中药材种植项目。2013年9月~12月,驻村工作组先后3次邀请学校的中药学专家和药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勘察水土资源,了解当地的土壤类型、成分、水文资源、自然气候等条件,对土地适合种植中药材的品种做深入考察研究,并4次带领村“两委”参观考察静海县西双塘丹参种植基地,现场交流了中药材种植的好经验、好做法,坚定了村“两委”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的信心。经过工作组与学校、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利用两个村土地资源试种丹参。
同吃同住同劳动 田头挥汗种丹参
要想让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的人,尽快地了解掌握农业知识,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承包土地自己种。为了更直接更准确地掌握丹参试种的第一手资料,2014年3月,在两个帮扶村“两委”的帮助和建议下,驻村工作组承包11亩农田,建立中药种植实验基地,进行丹参试种。期间,还有部分种植能手也拿出部分土地,加入试种行列。高小王村老党员刘学良、胡庄子村老党员张长戴都是村里的种植好手,当他们听说工作组要试种丹参时,主动拿出自家的土地,要求和工作组一同试种。他们说:“人家帮扶组是来帮助咱们的,咱们也得帮他们种点儿,给专家老师们多提供点参考的依据。”正是这种朴实的情感,深深打动了驻村工作组,坚定了工作组做好丹参种植实验的决心。
整理土地。3月中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工作组雇来农用机械在田地里耕地、耙地、璇地,随后施肥500公斤、起垄100多条,短短3天时间,种植基地的土地已基本整理完成。在施肥过程中,驻村干部马顺元与村民一同施撒化肥,劳动的体会记忆犹新,这一抛一撒看似简单的动作,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处处都透着学问,在村民的指导和示范下,他慢慢地掌握了抛撒的技巧,虽然劳动很辛苦,但能学习到农业技能感觉很踏实、很开心。
定值播种。3月底,11万余株丹参种苗到货,村民都围成一团,研究着丹参的种苗,专家也来到田间地头,教授村民如何进行定值播种,从起垄、刨坑、点水、栽种、培土、覆膜等各个工序进行详细的说明。经过一周时间,成功将所有种苗定值播种完成。在播种过程中,很多工序都需要长时间蹲在地里进行劳动,工作强度特别大,驻村干部蹲10分钟就会感觉腿麻,1个小时左右腰酸背疼,不时地站起来活动活动,变换姿势,可是村民却不管多长时间都专心致志地劳动。驻村干部胡涛深有体会地说:“我们驻村干部从来没有干过农活,深深体会到务农的辛苦,非常佩服农民的劳动能力,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丹参种苗移植才能如此高效、快捷的完成。”
出苗破膜。进入4月中旬,丹参开始陆续出苗,新长的幼苗十分娇嫩,为了防止在膜内被日晒烫死,必须及时进行破膜。由于播种的时间不同,出苗时间也有先后,因此驻村工作组坚持每天到地里巡视,用手指或者钩子在发芽种苗的上方开一个小洞,这样才使得种苗能够继续成长,做到“时出时破”。
书生俯首做老农 欣喜苦累全体验
补水灌溉。不干农活儿,无法理解雨水对农业的重要,通过丹参的种植,驻村工作组深刻体会到“春雨贵如油”的意境。继丹参出苗破膜之后,正直丹参幼苗需要补水的时候,但降雨迟迟没有来临,时而下的小雨也只是雨过地皮湿,严重影响丹参种苗的成活。而村子又没有农田水利等灌溉设备,依旧还是“靠天吃饭”的耕作模式,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幼苗死亡,驻村工作组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及时与专家沟通,并与村“两委”研究,决定雇佣水罐车,采用人工插灌和漫灌的方式进行补水,尽全力抢救一部分丹参幼苗。
摘花除草。转眼进入5月下旬,雨水逐渐增多,丹参渐渐长大,而且开出了紫色的丹参花——马先蒿,放眼望去一片片的紫色,带有一缕清香,认人欣喜万分。但是这样的美景只是暂时的,专家提醒,丹参开花后,需要及时摘除花苔,使养分集中,以利根部生长。就这样驻村工作组又天天到地里摘花苔,做到“时长时摘”,保证丹参根部的生长发育。
6月~8月,正直夏季,田间杂草也茂盛起来,除草工作刻不容缓。每天驻村干部每人戴着一顶草帽,自备藿香正气水,与村民顶着烈日,待在地里人工拔草,一干就是一整天,每天都是汗流浃背。这样的除草劳动需要每个月2次,每次一周,经过近3个月的不断劳动,田间已经基本看不到杂草的踪影。在此期间,驻村干部的皮肤晒黑了,甚至有的晒伤,手也起了茧子,但当看到丹参茁壮的成长,觉得再苦、再累、再流汗也值得了。
丹参试种出成果 勇搏学子助收获
9月是丹参根部发育旺盛期,丹参成长得更加旺盛。进入10月,丹参叶子陆续枯萎,这也就意味着进入了收获季节。11月中旬是丹参实验田收获的日子,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和村民都非常兴奋,一年试种丹参的辛苦和努力终于有了成果。15日,驻村工作组特意邀请了学校勇搏学子来到中药种植实验基地开展秋收劳动,与村民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在种植专家的指导和村民的示范下,师生与村民一同挖掘丹参,收集成堆,整理装袋,大家分组、分工、有序地进行劳动,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收获过程中,驻村工作组不时与村“两委”、村民进行交流,研究种植过程中涉及保障出苗、提高产量、科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总结了丹参种植的经验,可以概括为“深耕地、高起垄、早移植、密播种、保水分、常除草、勤摘花、慎防涝、细挖取”。
经过一天的劳动,共收获丹参50余袋,1500余公斤。师生们体验了劳动,收获了喜悦,拉近了学校与帮扶村之间的距离。接下来的几天,驻村工作组又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继续完成丹参的剩余收获工作。此次试种收获的丹参,经过晾晒加工后,统一由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购,保证丹参的销路。
产销一体促致富 共建美丽新农村
一年来,工作组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丹参试种工作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与问题,对丹参的产量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通过专家实验证明,丹参品质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各项药用指标均符合甚至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这也说明当地土地适宜丹参生长。驻村工作组的辛勤劳动,得到了村民的充分肯定,也使村民们掌握丹参生长的过程和习性,积累田间管理经验,考察种植产量,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很多村民表示来年扩大种植规模。
学校结合帮扶村的村情民意,在丹参种植实验的基础上,为两个帮扶村制定了村级经济发展规划,为驻村工作组今后结对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提出,2015年扩大种植面积达100亩,由学校附属医院、中药企业等有关单位负责销售,预计比种植玉米,每亩增加收益1500元~2000元。对丹参种植过程中的农业技术、生产机械化等方面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种植规范,为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打下基础。此后,将继续扩大种植中药材的品种和种植规模,利用天士力、中新药业等实力雄厚的药厂在静海投资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机遇,将本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纳入中药材种植整体规划,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促进农村发展方式转型,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10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2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