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12-01 09:37:33 热度:604
本报记者 姚常房 通讯员 汪铁铮 关 婷
阅读提示:
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增进了医患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减轻了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但由于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还处于“萌芽期”,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专业化管理,都有不少难题要解。近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2014年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研讨会暨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工作会议”在京举行。研讨会就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30多家医院成立社会工作部
医务社工,全称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医务社工具有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既可以受雇成为医院的正式职工,也可以受雇于专门机构。医院志愿者,则是指社会爱心人士志愿到医院,为就诊患者提供无偿帮扶服务的人,他们的服务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副处长孟莉介绍,目前,许多医院采取了“医务社工+志愿者”的形式,由医务社工指导和带领志愿者参与医院社会服务工作。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多家医院成立了社会工作部,在提供专业服务、解决患者困难、化解医患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出台了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或行业标准。专门成立社工部的医院,招收本科和研究生学位的医务社工。这些使得人才队伍数量和素质逐步提高。与之相应,志愿者队伍也在日益壮大。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9月底,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招募医务志愿者近53万人,招募社会人员志愿者约7.5万人,每年开展志愿服务约587万人/小时。
“医院社会服务工作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但在我国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医务社工”。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杉说,无论是医务社工还是志愿服务,目前都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成长烦恼”。
医务社工:遭遇“不太专业”对待
平均460张病床有1名社工 今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对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3家医疗机构所做的调查发现,仅有34%的医疗机构成立了医务社工相关部门,平均460张病床有1名社工。而早在2005年,台湾医院评鉴标准规定了社工人数与床位的比例,一般医院为1100,精神科急性病床130,日间病房160。
高校社工专业无专门医务课程 孟莉介绍,尽管教育部门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专科、本科和硕士学历教育,但并无专门的医务课程,仅在部分章节简单介绍。据上海中医药大学袁敏等相关人员的调研发现,截至2013年1月底,仅有6所医学院校(包括山西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等)本科开设“社会工作专业”,5所高校的院系(如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等)招收“医务社会工作”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可见,医务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不畅。
持证医务社工人数比例低 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可的“社会工作者”的要求之一,就是持有社会工作执业证照,必须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背景。然而,我国2006年7月20日才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截至目前,7年共仅进行8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持证医务社工人数比例低,全部取得的占21%,部分取得的占32%,没有取得的占47%。另外,目前从事医务社工的人员专业背景以医学为主,占到了46.2%,护理背景的占到了30.8%,专业社会工作背景人才缺乏。
3成多院内医务人员对社工不太了解 对医务社工,大多数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上述中国医院协会2014年的调查显示,31%的院内医务人员对医务社工并不太了解,42%的患者及家属对医务社工不太了解。另外,在医疗机构管理中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社会资源整合应该是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服务内容,但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尚停留在志愿服务层次上。
医务社工管理制度尚属空白 目前,关于医务社工的工作职责、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没有明确规定。在孟莉看来,医务社会工作政策制定急需解决医务社工定位是什么;与医生、护士的区别在哪儿;职责范围是什么;医务社工何时介入;医务社工的准入、配置、考核和管理;医务社工的职业发展等等。
医院志愿者:3年流失率增加近10%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曾于2011年,对今年调研的113家三甲医院进行过调查,发现与2011年不同,目前志愿服务工作由医院党委、团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比例在下降,多由志愿服务或社会工作部门开展,而且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接受过社会工作和其他与志愿服务相关的专业训练,志愿者相互介绍、网上招募成为越来越多医院采用的招募方式。指引疏导、接受患者咨询和健康教育,仍然是医院志愿服务项目的主要内容。但以志愿者流失为代表的尴尬,让医院志愿服务体验了“成长的烦恼”。
流失率升至26.4% 在对志愿者流失状况进行调研时发现,流失很普遍的状况已经由2011年的17.5%上升到2014年的26.4%。通过流失因素分析发现,工作因素、时间因素仍然为志愿者流失的主要因素,分别占到了67.9%和52.%。认可和激励不足占到了34%。而志愿服务项目不可持续发展成为志愿者流失的又一原因,占到了24.5%。
六成多医院未建志愿评价体系 113家医院中,建立医院志愿评价体系的2011年占比为30%,2014年为38%,也就是说,62%的医院并没有建立医院志愿评价体系。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陈红说,在志愿者流失越加严重的形势下,给志愿者以激励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志愿者法律责任不清 江苏省人民医院杜丽娜和徐长江撰文指出,大部分医院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都只是简单规定了志愿者招募、途径、培新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无统一规范。由于目前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律,主要靠各个地方的《志愿服务条例》以及《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来界定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目前的地方性立法,也只是笼统地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的权利义务进行了简单规定,没有关注到医务志愿者的特殊性;对服务范围、主体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资金来源、人身保险等一些个性问题,缺少统一、明确规定。例如,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有可能遭遇人身损害的风险,各地方性法规对志愿者人身保险的规定也不一致,有些地方性法规根本就没有对志愿者人身保险的规定。
拿什么抚慰医院社会服务者
在医务社工政策制订和发展方面,孟莉建议:一是合理设置社工岗位,明确人员配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医务社工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可以独立设置社工部,也可以明确具体的管理部门,明确与医院规模的配置比例。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促进职业发展。需要协调民政、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提出较完善的制度设计,制订配套政策。在现有初、中级职称基础上,完善职称序列,明朗职业前景。三是完善丰富工作内容,提供专业化服务。如根据患者及家属、社区群众、医护人员、志愿者对象不同,开展针对性工作。四是适时介入医院工作,体现社工价值。五是增强专业素质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对医疗机构而言,志愿服务的岗位设置和服务形式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严民与齐晓敏认为,志愿服务岗位设置需考虑到患者需求和志愿者能力两方面。一是根据患者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志愿服务岗位。二是对志愿者来讲,岗位设置应该既能帮助患者,又能及时找到医院工作人员,方便及时咨询相关问题。对不同的志愿者要有不同的岗位设置,如对刚开始工作的志愿者,可以安排其在两人岗位、固定岗位服务。对资深志愿者,可以在相对比较灵活的岗位,如路口、扶梯口等。不断拓展服务形式,如门急诊服务、公益讲座服务、无陪病区陪伴等,让志愿者有更多的岗位选择机会。
针对目前志愿者队伍弱小且流动性较大的难题,多家医疗机构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院校协作弥补志愿者不足。医院加强与学校、社区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联动,共同构建较为完善的医学生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针对激励问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相关人员建议,可以通过志愿服务量化考评,根据累计服务时间,对志愿者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长划分志愿者等级,授予其相应称号和证书,并作为评先依据。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0-27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19
2024-10-18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