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10-17 08:45:31 热度:1342
——写在浙江医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
张伟娟
院长严静。
1954年时的医院一号楼外景。
2004年时的医院一号楼全貌。
医院积极开展各类新技术。
三墩院区——浙江省老年医疗中心效果图。
这是一家不同凡响的医院:一墙之外,世界遗产杭州西湖之水触手可及;院内院外古树华盖,整个医院陷在茫茫黛绿之下;门前一条林荫道,前方是北高峰下的“佛国”灵隐……这样的环境,国内几乎无院可出其右;而传奇般的医院发展史、深厚的历史积淀、大胆的医疗创新、精深的医术,更是让它誉冠四方、声名鹊起。这家以“浙江”二字命名的三甲医院,在六十年的传承中,在一任任院长的带领下,光大独特文化,变革治院手段,创新医疗理念,探索医疗模式,构建医患情谊,成为勇立医疗变革、创新潮头的引领者,成为精术臻德、声传四方的人间福地。
医院60年的发展也映射了浙江医院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做细服务、提升技术、更人性化、更国际化。医院鼓励老年医学、心脑血管病、重症医学等优势学科以国际和国内一流学科为标杆,研究其在临床、服务、科研哪些地方强,为什么强,通过不断地对比学习,实现自我提升;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医疗服务、带动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发展,提高医院的知名度;通过“难病共治、项目共研、学科共建、联合培训、人才共享、资源互补”等多种形式、多个项目和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使该院与国际、国内领先医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成果越来越丰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医院。
改 变
不只是看“病”
对待的是完整的“人”
作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人,院长严静反复和所有医护人员、甚至是后勤人员强调:“在浙江医院,我们对待的是完整的‘人’,而非单纯的‘病’,不仅要解决躯体的疾病,还要关注心理的问题、舒适度的问题、生活质量的问题……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急性期治疗,还要提供疾病预防和后期康复的方案,体现全程关护的理念”。
浙江医院的慢病防控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上,浙江医院拥有多个全国第一。1986年国内首个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落户该院,2005年更名为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该中心不但在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发病人群等流行病学的调查上收集和整理了大批量科学和严谨的数据,更是在疾病的防控上作出了卓越贡献。该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了一套疾病的三级防控网络,浙江省的台州玉环和绍兴诸暨两个防治示范点的经验被作为全国样板,在国内推广。浙江医院参与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制定,许多先进的做法和经验都被收入指南中,对全国高血压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2014年该院又成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牵头单位。
在不断完善防护体系的同时,医院更不断加强临床各学科的建设。1974年心血管内科成立,是国内最早开展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单位之一;1999年在国内率先应用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003年在浙江省内率先成立心脏起搏随访中心,完成各类介入手术超万例;2009年入选第一批原卫生部心律失常诊疗培训基地,是冠心病、心律失常/起搏、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基地。
1988年该院ICU成立了,是省内首批成立的ICU之一,如今,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是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唯一的重症医学科支撑学科,也是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重症医学带头人。近年来,医院不但做好重症医学的临床研究,还通过举办全国性学术交流会、邀请国际知名重症医学的专家前来授课等方式,提高省内及国内重症医学的整体学科水平。
院长严静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ICU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危重病学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一直力推提高基层的重症医学水平。他说,只有将三级网络的定位和技术做好分级提升,才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2012年,浙江医院的糖尿病中心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院合作成立“中—美糖尿病中心”。这样的合作模式为国内首家,将美国一套先进的糖尿病管理理念及诊疗模式引入了国内,并定期有美国医疗专家和糖尿病管理专家一起来院坐诊,与中方专家共同诊治患者。
医院引进了糖尿病稳态管理系统、网络跟踪系统等,使糖尿病的治疗、护理、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不断创新、设计符合患者需要的诊疗方式。2014年,医院又开设了“糖尿病共享门诊”,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诊疗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 “共享”的概念,在60分钟~90分钟的时间里,病友们不仅可以充分“共享”糖尿病专家的诊疗经验与智慧,更可以“共享”其他病友在抗糖道路上的心得与体会,让广大病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益处。2014年,医院陆续在宁波、平湖建立糖尿病分中心,分享先进的管理和诊疗经验。
医院的服务到底有没有做到患者的心坎里去?为了寻找答案,浙江医院专门设立了随访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做患者住院、出院随访,以及术后随访、门诊后随访。
有患者表示,他们的随访做得很细,不是简单地问一句“你对这次看病是否满意”,而是涉及就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诸如“你对这次看病哪个环节不满意?”“这次手术后恢复过程中,自我感觉如何,出院后几天回归工作岗位”……。
这些随访工作的意义重大,比如在外科手术中提出了“低损伤”、“微创”的概念,可是这样的新技术患者能不能接受?其中,随访中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03年医院骨科率先在国内开展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后凸成形术,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让患者卧床休养,一养就是三个多月,这种方式会引发许多问题:褥疮、肌肉萎缩、感染、抑郁等,整个恢复过程不仅漫长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医院把骨科医生送到美国去学习新技术,回来后立即开展了这项微创手术,只要在患处注入一种俗称“骨水泥”的材料,次日患者就能下床,术后的恢复非常好。
在术后随访中,随访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患者对此类低损伤、高质量的微创手术技术赞不绝口。因此,今后医院在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的同时,会把随访中心的意见融入,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
现在外科医生也非常关心随访结果,因为患者对外科治疗的满意度包括许多方面,手术做得是否成功、彻底、漂亮并不是患者满意的唯一标准,患者术后恢复期的舒适度,日常的生活质量的恢复等,这些指标都是患者满意度测评的重要标准。
而内科医生,并不仅仅以患者化验单上各项数据是否都在正常范围内来衡定患者是否痊愈,关注疾病的急性期治疗,还要为他们提供疾病预防和后期康复的方案,体现全程关护的理念。
创 新
打破科室制
围绕“病”组建团队
老年医学是浙江医院的传统学科、特色学科,也是该院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已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老年病学科还是空白,浙江医院便率先开始探索,这也与医院一直以来的工作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浙江医院建院于1954年。建院初期,医院以干部保健为主,所以在老年病的诊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从干部保健到老年病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转换,而是一个完整的学科架构和建设的过程。
1981年,浙江省老年病研究室落户浙江医院;1993年,更名为浙江省老年病研究所;2009年,成立了浙江省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这样的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只有三家;2011年,创立浙江省首个以“老年病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为核心的新型病房——“老年病综合示范病房”;2013年,浙江省老年病诊疗指导中心成立并落户浙江医院;2014年,与台湾耕莘医院合作成立了浙江省失智症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对促进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养老体系网络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每一个举措之间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说明浙江医院在老年病学科建设上的发展脚步越迈越大。临床和科研的结合也结出了累累硕果,2014年该院成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牵头单位。
浙江医院的病患中,老年患者大约占到了一半。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年老体弱,一人身患多种疾病,如果按照专科分类看病的模式,他们往往要跑多个科室,想要全部解决问题,要来回多次往返医院。
“医者父母心”,浙江医院借鉴了欧美国家的做法,让专家和医护人员一起讨论,博采众长,并在国内建立了首个符合国内患者需求的老年病多学科团队诊疗的新模式。
这个多学科团队,首先要有一个首席专家,他必须擅长老年病的综合治疗,同时又有其他亚专科的专长,还要统筹、协调整个多学科团队;其次,首席专家身边还要有1位~2位老年病医生,他们需具备另一些亚专科的特长,再加上营养师、康复师、精神卫生的医生、临床药师、护理人员,这样一个团队组成了多学科诊疗。
这是一个真正符合以人为本,从病人需求出发的诊疗模式。医院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大,不是简单地将分科叠加,而是需要从管理模式、硬件配置、软件设计甚至医护人员的医疗理念做变革,从各自分立的平行线变革成互相交错的综合网络。它所传递出的信息是,团队的力量远超分散的医生相加的力量;多学科诊疗的治疗水平和效果,远超单科的各自为战。通过这样的诊疗模式,老年人可以得到一个综合的、长期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这个门诊被老年患者誉为“想他们所想”,只要挂一个号,一些基本的检查及医生的大多数诊疗都能在一个房间内解决,而且还同时有心理医生、营养科医生及药剂科医生等多名医生共同参与,制定一个个性化的长期综合诊疗方案,解决长期困扰老年人的多重疾病困扰。
这个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老年患者的欢迎,在业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先后有国内多家医院派出医护人员来这里交流和进修。
从1954年一路走来,该院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既要从医院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中汲取养分,又要时刻提醒自己,明天该何去何从?这是浙医人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1年首家浙江省老年医疗中心奠基,在杭州城西的三墩区块,一个拥有1000张床位的浙江省老年医疗中心主楼已经结顶,这就是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它将是省内首家以老年病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在建设之初,医院就邀请了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的专家出谋划策,它的诊疗模式彻底推翻了沿袭多少年的科室制,代之以全部的中心制,引申到治病理念,使这个中心更加人性化,更能和国际接轨。中心按照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目标要求,建设成为全省老年病治疗康复中心、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和国内外交流合作中心。
坚 持
提倡治“未病”
公益宣传不间断
“上医为不治已病治未病”。作为一家国内知名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浙江医院在建院之初就秉承公益的理念,60年来公益之心始终不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浙江医院就有意识地要将医疗服务延伸到患者的家里,成为患者疾病的“拆弹兵”,成为预防疾病和慢病管理的先驱者。
从2009起,每年重阳节之际,浙江医院都会举办“九九重阳——浙江医院与您健康相约”的大型公益活动,全院各科专家与老年朋友面对面讲座、义诊,今年更是让美国专家也出现在了公益活动的现场。每年医院还举办100多场公益讲座,平均每三天一场。医务工作者们进社区、入企业,专家给老百姓讲科普、做义诊,与大家一起分享健康知识,近5年来,每年受益的人群达100万。
该院还积极实践医疗资源下沉工作。医院与西湖区30多个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落地的双向转诊平台,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社区医生直接预约省级大医院的专家,在省级医院看病后,可顺利转回社区接受进一步的跟踪服务。在过去的五年中,医院通过省内外对口支援、牵手社区医院等方式,为患者打造了一套环环相扣的三级服务网;先后与安吉县人民医院、平湖市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合作办医模式,并分别挂牌浙江医院安吉分院、浙江医院平湖分院,将浙江医院在医疗、管理、服务、理念上的优质资源分享给当地同仁,造福当地患者。
多年来,公益之心已经刻在每个浙医人的心上,他们将始终朝着浙江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臻德、精术”所指引的方向大步迈进。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9
2025-01-09
2024-12-25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