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王永炎院士:中医药标准化事业领路人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4-10-15 23:33:54 热度:1888

本报记者 王敬

    编者按: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医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更是取得了显著进展,在2012年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对引领和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9月,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被授予中国标准化终身成就奖,获得此殊荣的还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窦以松教授。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标准成为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标准化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深刻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从零开始,到如今两大体系建设框架初步形成,一位“领路人”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力与汗水。
    他作为中医药行业领军人物,最早提出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行业组织标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牵头承担WHO西太区传统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工作,组织起草了27种疾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他创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将中医标准化研究作为该所两大重点方向之一,倡导并设立了中医药行业唯一的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医药标准规范研究中心。在他的带领下,该所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和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的工作,统筹管理中医药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他亲力亲为,带动中医药行业全面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短短8年来,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迅速发展,ISO/TC249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是中医药标准制定的先行者,他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所做的贡献,得到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肯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2014年,他荣获中国标准化终身成就奖。他就是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
    数十年如一日 投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王永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挠。当时,有部分老中医认为中医药学圆机活法不求标准,但王永炎始终认为,标准是一个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他常说:“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基础,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王永炎一直坚持不懈地从事中医药标准化工作。
    他认为,中医独特的理论是由独特的概念构成,中医独特的概念是由中医术语来表述。于是,从1997年开始,他就开展了大量的名词术语标准的制订工作。2000年,他推动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在他的领导下,规范了中医名词术语上万条,其中包括内科疾病名称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中医内妇儿名词术语等。他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创新贡献奖,这部标准也为WHO ICD-11传统医药部分的制定奠定了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
    他倡导“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理”的理念,重视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2005年起,先后组织制定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和《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谈及指南的制定,王永炎有很深的感情,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指出:“在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崇尚回归自然成为当前的世界潮流,中医中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其发展恰逢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强调以原创思维、原创成就与原创优势为导向,弘扬我主人随的理念,加强学科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制与推广,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以指南、规范与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推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提高我国中医药研究的科技水平与临床疗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国际指南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中医中药要想走向国际,和国际接轨,必须制定符合国际标准规则的临床实践指南。中医中药标准如果要做到‘中国人认,外国人也认’,要在符合国际临床指南制定程序的基础上,考虑中医中药的特殊性,制定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诊疗标准技术操作规范,指导中医诊疗实践行为,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中医指南的制订修订要注重创新方法学的研究。要集成古代和现代中医药成果的精华,注重资源整合,要厚今薄古,古为今用,通过整合现代科技成果而不断修订、更新、完善。对于循证医学、定性研究、专家共识等,综合科研成果、获得循证证据的手段,应在充分学习应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克服局限性,使之能够服务于中医指南的制订修订。对于循证医学,要客观地看待,一要学, 二要懂, 三要用, 遵循中医学科规律,为我所用,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与拓展。”
    2011年,王永炎已73岁高龄,多年没有离京开会。然而,为了共商未来十年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他义不容辞,毅然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中医药标准化战略研讨会,并查阅大量资料,做了题为《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意见》的精彩报告,为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出谋划策。
    2012年9月27日,在贵阳召开了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同志提出了“六大任务”和“四点要求”。根据王部长的指示精神,王永炎带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及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先后组织开展公共卫生专项基金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评价项目以及中医药标准化培训项目,搭建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平台,起草“参加ISO/TC249国际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等政策建议。
    直至今天,王永炎依然投身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将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思考,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做了专题汇报,提出了当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及主要工作任务。他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热爱和勤奋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后辈人好好学习。
    我主人随 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
    随着国际上对传统医药价值的重新认识,中医药学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和潜在经济价值日益显现,中医药也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挑战。近年来,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频频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领域,与我国争夺原创权、话语权和主导权。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如何做好家庭作业是摆在当前的首要问题。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承担了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的工作,王永炎院士作为所长亲力亲为,以其卓越的学术影响力,带动中医药行业全面开展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
    在ISO/TC249成立之初,日韩等国为达到“去中国化”目的,对我国国际标准化频频阻挠,强烈反对ISO/TC249以“中医药”命名,并提出“东亚医学”命名的无理要求,国际形势极为严峻。在此危急形势下,王永炎院士组织行业专家,从学术角度研究、制定应对技术方案,提供后方技术支持,最终,ISO/TC249维持了中医药暂定名,打破了日韩去中国化野心。
    同时,王永炎牵头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亲力亲为,查阅大量资料,访谈中医药行业专家学者,组织召开研讨会,深入剖析当前中医药标准化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倡导以“我主人随”的方针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中突出中医药学科优势特色,提出“求同存异,重在发展”的外交工作
    建议。新的工作思路为我国的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打开新局面,在ISO/TC249第二次年会上,我国取得了2个国际工作组召集人席位,1个联合召集人席位,1个主席顾问组顾问席位。
    为实质性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中的竞争力,王永炎着力培育、研制ISO中方备选项目,按照广泛遴选,重点培养,注重产业等工作原则,号召行业专家申报ISO中医药国际标准项目。截至目前,我国已在ISO/TC249提交了33项提案,其中2项已率先出版ISO中医药国际标准,12项已完成国际立项。我国ISO中医药国际标准数量远高于其他成员国。
    5年来,ISO/TC249的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王永炎在组织协调中医药全行业参与开展ISO国际标准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人才 让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枝繁叶茂
    人才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曾经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的他,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王永炎对中医药行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匮乏、后继乏人深表担忧。因此,在他牵头开展的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始终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在他组织召开的中医药标准化会议上,经常要求带着学生或年轻工作人员一起参会。他说:“我这样做,虽然会议成本提高了,但是我培养了一批干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人。”
    的确如此。近年来,王永炎以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项目和WHO西太区传统医药临床实践指南项目的开展为契机,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王永炎经常邀请著名的标准化专家、循证医学专家,为整个工作团队讲课。并要求各起草小组带着学生或者年轻人一起参会,请他们会上谈体会,讲认识,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学习。采用这种方式,使以前从未接触过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人,对标准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情感。经过几年的发展,这批人已经成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中坚力量。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人才极为短缺,严重制约我国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王永炎号召以项目为依托,注重中青年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努力为青年人才创造优越发展环境。ISO/TC249成立之初,我国仅有1位专家,截至目前,我国参与ISO/TC249工作的中方专家已超过100人。
    高屋建瓴 为中医药标准化蓬勃发展建言献策
    王永炎始终站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第一线,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时指出:“当今形势是喜忧参半,我们的成就很突出,我们的问题很要紧,同志仍需努力。”针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王永炎在研究对策方面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关于时空转换。中国是中医的发源地,而后传到日本、韩国、世界各地。日本尊仲景学说,发展汉方医学。中医在韩国被称为韩医学,宗太极八卦。值得重视的是,我们要学习日本人、韩国人,他们较早学习符合国际规范的方法学来制订修订标准,拥有一批掌握国际规范的标准化人才,而我们起步较晚,缺乏这样的人才,应该抓紧时间培养懂历史、重传统,善于标准制定、熟悉国际规则,而且能够运用英文和多语种的人才,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和制高点。
    第二,关于科学主义。过分追求精准仍然是今天的现实,然而它正在发生着变化,非线性、不确定性物质运动已列为科学的范畴。以种子种苗的研究为例,我们既要看到植物学相关生态研究的成果,又要朝向两端延伸,宏观到观天象察物候,微观到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而后是微观与宏观链接、综合和分析的链接、实体本体论和关系本体论的链接。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研究思路,如能找到契合点则意味着突破,但常常擦肩而过。显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渴望对接是任重道远的企盼。
    第三,关于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标准竞争最基本的因素,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冲突最终都是和文化冲突密切相关的。中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的生命科学,中医药有文化但不完全是文化,中医药研究也不应是从文化到文化,然而文化冲突必须重视。标准是掌握学科主动权的重要工具。应该看到我国与日本在标准化建设上尚有一定的差距,这源于近现代我们标准化发展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能适应全球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就中医中药来说,我们是发祥地,具有原创的思维,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医药原创思维是意象思维、具象思维,最后是形象思维,我们的原创优势是现代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我们和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靠得最近,所以中医药标准的制定应该以我为主体,我主人随,最终能够做出中医认可、西医共识,中国人认可,外国人也认同的标准,这是一件困难的事,要达成共识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第四,关于国内情况。标准化工作首先应当增强自我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在临床上深入转化医学,加强现有科技成果、临床实践经验等对标准制订修订的技术支撑,促进标准在科研、教育、医疗产业等领域的推广运用。其次,注重中医药标准化的创新方法学研究。对于循证医学、疗效评价,做综合研究,获得基于临床实验数据的共识性的循证证据,对循证医学技术手段应在充分学习应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使之能够服务于中医标准的制订修订。最后,发挥政府的职能,推进将形成中医药标准草案作为重大项目立项实施和评估及评审验收的基本要求,推进中医药的教材、著作、论文等的撰写与现有中医药标准的衔接,推进建立标准研究制定、推广运用、评价反馈、再修订的螺旋式上升的中医药标准制订修订机制。
    第五,关于整合资源。标准的制订修订要集成古代和现代中医药成果的精华,注重古代和现代的资源整合,原则上要厚今薄古,古为今用,通过不断整合当下最先进的、得到广泛共识的科研成果而不断修订、更新、完善。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需要行业内外的统筹整合,应追求大学科、广覆盖,要将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置于大学科背景下,要跳出学科限制,要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天地生、数理化、逻辑学、运筹学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整合国际资源,调动国际学术组织的力量,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扩大我国在中医药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加强政府间的对话,注重在合作共赢前提下的竞争,争取更多国际利益相关方的支持。
    王永炎从事中医药标准化工作30多年,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鞠躬尽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践行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道路上,王永炎身体力行,建立了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同时培养了一批从事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新一代生力军,而这些中医药标准化新人们,也必将跟随王永炎的脚步,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奋斗不息,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