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德艺双馨 继往开来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10-15 07:59:15 热度:926

——记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田振国教授

本报记者  李晓雅

田振国教授

  10月18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2014年全国学术大会即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召开。近年来,肛肠分会发展迅猛,由最初的不足百人发展为现在的1400余名会员。不仅规模空前,学会各项工作更是成绩斐然,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学术年会学术气氛越来越浓就是很好的例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掌舵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田振国的倾心工作。
  为了塑造并展现新历史条件下,我国肛肠学科队伍充满生机活力的精神风貌,田振国特意归纳总结肛肠分会人才队伍值得传承发扬的六种精神:“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精神;敢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民生为本、惠民利民的精神;会企合作、凝聚共识的精神;无怨无悔、白衣天使的精神。”这些精神是他行医40余年的参照、动力、方向,体现在他治病行医、带医院、带团队、带学会等方方面面。
  行医悬壶济世  学术屡屡创新
  田振国出身于内蒙古自治区一个落后的贫困县,从小目睹亲人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因阑尾炎去世的悲剧,让他下定决心学医并学以致用。带着家乡人民的重托,他进入辽宁中医药大学,以优秀的成绩被留在大学附属医院从事管理工作。对中医这一民族瑰宝的热爱,让他在工作中不离临床;对患者切身处地的考虑,又让他选择了肛肠这一中国医学发展相对迟缓的专业深入研究。
  据田振国教授回忆,上世纪80年代前,由于卫生条件差、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肛肠疾病患者众多,有“十人九痔”的说法。但受旧观念影响,人们羞于去医院看肛肠疾病。从事肛肠医学的医护人员也饱受异样的眼光。但是他通过大量阅读看到,中国历代名医古籍里都有肛肠病方、药,这门科学需要传承并发扬下去。
  于是,田振国在四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不断探索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直肠炎等肛门直肠疾病治疗方式,得到了很好的疗效,患者口碑也急剧提升。特别是在中医药治疗结肠炎性疾病、便秘等疑难杂症上,田振国有独特的见解和良好的疗效,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科研成果22项,出版学术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无私奉献给了肛肠学术界。他治学严谨,并提出理论发展要随着社会进步。使用新的药品总是要经过详尽的调查,如在给患者使用好医生康复新液前,他查阅各种书籍,看到《本草纲目》对药品中使用的美洲大蠊已有记载,可以愈合溃疡,并深入好医生药业美洲大蠊GAP基地考察,最终放心使用。
  在学术成果上,田振国更是颇有建树。他创立了“宣通气血、寒热并用”治疗炎症性肠病和“以补为通,以补治秘”治疗慢性便秘的学术思想。其中“宣通气血、寒热并用”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学术思想已被收入国家统编教材《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相关专著《大肠炎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创新中药制剂“通腑宁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项目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带医院  打造肛肠专科医院
  1958年,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建肛肠科,1982年扩展为院,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省肛肠医院)。伴随着半个世纪的术业传承,医院坚持“治好病、服好务、保安全”的服务理念,逐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拥有开放床位300张的省级肛肠专科医院。
  早在1997年,时任辽宁省肛肠医院院长的田振国教授就非常前瞻性地把医院发展的目光定位在了当时还不为其他医院所重视的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上来。他认为,未来医院的发展,学科建设是立院之本,专科建设是强院之基,二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都必须放在医院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性位置来考虑。
  在田振国教授的带领下,医院1998年成为首批辽宁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1年至今分别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1年,医院又成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医院的两个“重点”带动了医院的整体发展,使医院由原来的一个肛肠科、肛肠分院逐步发展壮大,2004年成为了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2007年增名辽宁省肛肠医院,2012年,医院又以优异的成绩成为首批三级甲等中医肛肠专科医院,步入了又一崭新的发展旅程。
  近年来,为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完善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功能,医院在肛肠大专科基础上,又设立皮肤科、骨伤科、口腔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等科室。医院诊疗设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备、中医特色突出,形成了 “大专科、小综合”医疗发展格局。
  时光荏苒,田振国教授作为这所医院的老院长,重点学科、专科的学术带头人,为这所医院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的战略性发展眼光,他的执着追求无一不证明了他的能力和胆识,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才有了辽宁省肛肠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断发展。
  带队伍  桃李满天下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中医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考虑到中医传承亟待延续,肛肠学科人才匮乏,田振国将很大部分精力放在培养人才上来,他常说:“人才是中医最宝贵的财富。”
  作为辽宁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田振国教授非常重视本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多年来诲人不倦,殷殷教导。现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这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各自岗位的精英才俊。他告诫学生,中医文化讲究修养品质,先做人再做事,医生的天职就是悬壶济世。他以德服人,学生们也尊师重教。
  作为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田振国教授培养后备学科带头人6名。作为国家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指导国家高徒9名。
  2012年,田振国教授被聘为山西省首批中青年中医临床领军人才培养特聘导师,开封市中医院首席专家,为山西省和河南省的领军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带学会  规模成绩大步发展
  2007年,田振国教授首次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2011年田振国教授又获得全票通过连任会长。七年间,田振国会长竭尽全力推进学术交流,借助学术影响力,每年组织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联合药企资源,比如好医生药业这些积极支持中医药肛肠事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共同针对中医药肛肠事业的建设关键问题开展协作攻关。他明确提出了“建和谐学会,促学术发展”的学会工作理念和“省为基础,南北交流”学会的工作指导方针。
  七年来,在中医肛肠队伍中200余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和努力拼搏下,目前我国中医肛肠已建立起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8个国家局级重点专科,14个临床重点专科,16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20个重点专科协作组;起草并发布21个疾病的中医标准化指南和指南释义,已发布中医肛肠11个病种进入临床路径,参与国家中医专科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建设标准制定,评审确定中医肛肠3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在这些平台建成以及发展建设中,中医肛肠200余名专家分别担当评委、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
  田振国会长不断强化两地交流合作,促进了香港中医药肛肠学会的正式成立,推动了两地的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和发展。2012年6月香港中医药肛肠学会正式成立。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第一个批准的中医药学会组织注册机构。通过学会组织的合作,对振兴两地文化发展,促进两地社会进步,促进特区民众观念转变,共同完成复兴大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值得称道的是,2012年,田振国率领分会在全国范围内郑重开展了肛肠病流行病普查工程,以填补我国近40年肛肠病流行病学的历史空档。据了解,我国上一次的肛肠病流调距今已有近40年之久,原有的调查数据已经非常陈旧,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更不能为肛肠学科的医疗、教学、科研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支持,严重制约了我国肛肠学科的发展。田振国清醒地认识当前紧迫形势,决定与马应龙药业集团联手合作,发挥各省肛肠专业委员会作用,通过克服重重困难,开创性地发起了我国肛肠病流行病普查工程,为全面了解我国肛肠疾病的发病现状,掌握新形势下肛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手数据,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和策略、加强人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做出分会应有的贡献。目前,该项工作除港、澳地区尚未开展外,国内三十几个省(直辖市)已经完成流调任务,共完成抽样调查人数七万余例,已完成统计、分析、输入任务,其普查结果再经相关专家论证后向全国进行行业发布。
  此外,田振国教授还认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积极整合肛肠学科科普资源,组织号召大家扎扎实实开展好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卓有成效的科普活动,让科普走进百姓生活,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田振国教授的领导下,学会近年举办科普活动1526次,参加人数313985人次。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普遍提高,为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坚强科普支撑。
  人物简介
  田振国,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第四批、第五批带高徒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田振国名医工作站”名专家,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局级中医肛肠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学术及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国家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编委,《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