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李田昌:不做匠人做大师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9-26 16:43:29 热度:1099

——记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李田昌

特约记者  樊中文  本报记者  陈  飞

李田昌主任(右一)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李田昌主任(右三)与科室人员一起讨论病例。

  “不做匠人做大师。”这是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李田昌作为一名医生的毕生追求。说李田昌是大师,并不为过,他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全天候模式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最早开展了经皮心腔内心肌激光打孔术,较早地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等的介入治疗,参与了国内首个针对心肌梗死救治的胸痛中心和绿色通道等创新性急救医学模式的实践,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全国140多家医院开展了介入诊疗手术……“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这是李田昌的从医理念。
  敢为人先
  勇于验证新想法
  1980年,李田昌作为家乡一所中学唯一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1985年,他以全年级统考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一名内科医生。生活和工作中,李田昌时刻想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为了学习更多新的技术和理念,1993年,他考取了心血管内科权威胡大一教授在北京医科大学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李田昌就因刻苦学习、善于思考而崭露头角。90年代初期,国内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一般采用冠脉内或是静脉溶栓治疗,当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高达30%。通过查阅文献,李田昌发现,冠脉内介入治疗和支架置入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在当时国内外也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治疗取得成功的少数个案报道。学术界的主要顾虑在于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脉内血栓形成所致,此时若是置入冠脉内支架,会更加加剧冠脉内血栓的情况,所以急诊介入治疗未能广泛开展。
  经过与师兄贾三庆的反复沟通,他们进一步复习了文献,萌发了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急诊介入治疗的想法,该想法得到了导师胡大一教授的肯定和大力支持。记得1995年国庆节和中秋节长假期间,他和师兄贾三庆、师姐赵秀丽就在医院导管室里一边进一步规划和完善救治方案,一边等待救治随时可能会到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功夫不负有心人,3天期间,他们采用介入治疗的办法成功救治了2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之后,这种每天24小时、每周7天、每年365天,不分白天黑夜、无论节假日的国内首家全天候模式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队伍在这里诞生。那段时间,李田昌日夜吃住在医院,经过不断地病例积累,医护人员已经明显感受到:与采用传统的溶栓治疗的患者比较,采用支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减低!这大大增加了李田昌和团队成员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可当国内几位心脏病学界的其他一些权威专家知道他们的做法后,却对他们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是“几个小孩子在胡闹”。面对外界的各种质疑和压力,导师再一次肯定了他们的做法。李田昌他们将外界的压力和导师的鼓励转变为前进的动力,进一步细化了手术流程,完善了术前和术后治疗环节,加大了术后巡视力度,力求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的安全。
  由于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临床实践过程中,他们发现:患者到院时往往身上无法带够手术和住院费用,按照当时的患者收住模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要经过急诊科漫长的等待、交足住院费用办住院手续、入住监护室等繁琐环节,许多患者在耽搁中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丢失了生命!在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李田昌和他的队友们尝试着用当时最为朴素的抵押方式着手开辟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绿色通道”,他们曾尝试让患者及其家属找本医院的亲戚朋友代为担保,还采取了写保证书、按手印、扣车辆等方式防止患者逃费。但后来发现,急诊病人欠费的极少,基本上不会发生恶意欠费、逃费。之后他们便进一步简化为只向患者家属简单介绍治疗必要性和治疗过程以及告知所需的费用等。而患者到达医院后的流程则进一步简化为胸痛患者优先在急诊科接受诊疗,如需要介入治疗,则直接将患者转运至导管室,极大地缩短了患者在急诊科的等候时间,形成了最为经典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绿色通道。李田昌和他的同伴经过3年左右的临床探索,使该技术逐步得以成熟与完善。该项技术使得国内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率减低为6%!1999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术界进一步肯定了早期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发梗死救治的意义,该技术被国际心血管领域认定为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治疗领域最有价值的手段!李田昌和他的团队先后于1998年和1999年、2001年分别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李田昌又率领他的团队与北京的院前急救单位合作,首先开辟了从院前急救机构到导管室的无缝隙连接。现如今,李田昌和他率领的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实现了7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院前到导管室的直接转运,国际上目前要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入院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时间限定在90分钟。而目前实际情况是,即使国内著名的三级甲等医院也仅有1/3的医院可以达到该目标,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则可以使70%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后的40分钟内实现梗死相关血管开通!这一简单的数字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它使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大为改观甚至避免了死亡。
  “要创新不容易。”李田昌感慨,在医学领域跋涉,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要用掌握的知识、技能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当然还需要相对宽松、允许探索的外部环境。
  直面风险
  为患者愿意“搏一把”
  来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的病人,有许多是疑难重症,医生面临的职业风险也很高。“咱们搏一把。”这是李田昌经常对病人、对自己和同事们说的一句话。
  2012年严冬的一个深夜,一名94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送到了海军总医院,患者到达医院时,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值班医生看过病人后为难地将电话打到了李田昌家里,他问清情况后,一路小跑奔向导管室。通过造影检查,发现老人冠脉血管多处病变、血管严重钙化,三支血管均存在多处弥漫性狭窄,主要的一支血管被血栓完全堵塞,由于年老体弱,一般情况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无法施行,为这么高龄的病人做介入手术值不值?该不该?怎么做?国内外少有先例。
  “老人的命也是命,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手术中,他凭借多年经验,成功在患者病变严重的一支血管内植入两枚支架,开通了闭塞的血管,使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就是这样凭着骨子里的自信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李田昌时常救患者于命悬一线之际。
  2012年,医院接诊了一位85岁高龄的黄姓患者,患者因为突发严重心肌缺血、急性左心衰和肺部感染被附近的两家大型医院拒收而转到该院。李田昌和他的队友们为患者施行了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患者病情得以暂时缓解,但仍然频繁发生心肌缺血和左心衰竭,经过细致的病情观察和病情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患者属高龄的严重冠心病,心肌梗死,但同时又伴有严重的肺心病,属冠脉旁路移植术禁忌,唯有施行冠脉介入治疗才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但是,普通的冠脉介入治疗风险极高,患者根本无法耐受,经过与心脏外科多次讨论,大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采用体外膜肺辅助下施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2012年以来,李田昌和他的团队共为25例类似的患者施行了这种体外膜肺辅助下的高危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这些患者中大约有2/3的患者来海军总医院以前,曾到过当地和北京的3~4家大型医院求医,多被认定为无法耐受再血管化治疗或因手术风险过高而拒收。经过李田昌和他的团队的通力协作,手术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们坚持下来了,医生要多为病人着想,他才会理解你。”李田昌说。
  为了病人
  不断创新医学模式
  为了让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李田昌不断创新医学模式,2011年,在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他主导创立的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实质性”心脏中心。
  心脏中心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它与以往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各自为政的传统医疗模式的根本不同在于:传统医学模式是医生侧重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而心脏中心模式则是在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医生选用最恰当的、最具个性化的治疗手段为患者解除病痛。以冠心病为例,内科的介入治疗和外科的搭桥手术治疗都属冠心病现代治疗的成熟技术,但是这两种手段各有利弊,某些情形下的冠心病可能介入治疗为最佳手段,而另一些情形下的冠心病则可能需要外科搭桥手术来解决。在这种背景下,患者本身很难判定自己需要到内科就诊还是要到外科就诊。如果一位冠心病患者到心内科就诊,接诊的心内科医师只会从自身的学科领域出发,为患者推荐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即使从大的更为科学的学科领域内来判定该方法不一定属该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患者也无从知晓;此外还会发生一种情况,如果该内科医师从自身学科领域来判定某患者施行介入治疗手术难度较大或/和风险较高,通常情况下,该医生便会简单地推荐患者去接受外科搭桥手术治疗,殊不知临床上有时对于一些介入治疗有难度或/和有风险的患者来说,外科手术治疗往往也很困难!
  “实质性的心脏中心,就是真正把心脏内外科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从业医生既需要知晓自己专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也要对自己学科疾病的总体治疗手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可谓是知己知彼,当医生面对一个心脏病的患者时,他会站在全学科领域内的高度,本着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为患者制定和选择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我们能支撑起这个实质性的中心,是因为心外科、心内科主任的理念吻合,合作治疗过很多病例,大家都认为整合是个好趋势,都是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李田昌说。
  回顾李田昌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充满了创新和挑战!1995年李田昌教授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全天候模式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1996年,较早地在国内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1998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了经皮心腔内心肌激光打孔术,2005年,他又较早地开展了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来自辽宁省葫芦岛市的王先生是当地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爱人早年病逝,王先生一年前因为反复发作的心绞痛1个月到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就诊,造影结果提示左主干严重狭窄伴冠脉血管多处病变,考虑到家中独生女儿怀孕临产,王先生坚决不同意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女儿知道父亲的病后,俩人更是抱头痛哭,不知所措。李田昌及他的团队经过细致的病例分析和讨论决定为王先生施行国内外最先进的杂交手术治疗,即用远期疗效最好的自身血管行微创搭桥手术,同时选用疗效确切的药物洗脱支架对其他血管进行介入治疗,这样既保证了手术的远期效果满意,又减少了手术的创伤,手术后的王先生一周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目前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已经为五例复杂冠脉病变患者成功施行了这种杂交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医生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职业,把病人当亲人,设身处地全方位地为患者着想,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爱戴,才能是一名称职的医生。”李田昌说。
  关爱患者
  让医学充满人文
  “缺乏责任心,对病人冷漠的人不适合做医生。”对于当前医疗领域的个别问题,李田昌直言不讳提出批评。他告诫自己的团队,评价一个医生,既要看文凭,更要看能力;既要衡量他对技术的掌握情况和质量控制情况,更要对其人文关怀方面的修养进行考量。手术室不能是流水线,除了对每位病人都要有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外,还要让病人感受到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家住山东的85岁的辛先生,1993年曾在北京某医院接受了冠脉支架置入手术,1998年因为支架内再狭窄又接受了外科搭桥手术,2005年再次因为心绞痛在北京某专科医院接受了介入治疗手术,因为血管条件差,手术中虽置放了5枚支架仍未能实现血管开通,术中发生了靶血管急性闭塞和心脏传导阻滞,患者又接受了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术后病情稍稳定。2013年年初,患者再感胸痛,此后多次就诊于北京多家医院,均认为病变复杂,建议保守治疗。后因病情反复发作,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仅每天上午就要含服18片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发作,患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海军总医院,找到了李田昌教授。李田昌详细地询问了病史,查看了历年的病历资料,并作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案,还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详细的沟通。患者和家属激动地讲:“不管好坏结果,我们就相信您啦!您说咋办就咋办!”辛先生的病情在李田昌及其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得以康复。事后辛先生的家属告诉身边的人,他们之所以选择李田昌教授和他的团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李田昌教授严谨的、负责任的治学态度,之前他们虽去过多家医院,那里的医生多数只是简单地看看病历或看看片子,很少有人这么详细、这么耐心地查看以往和现在的病历资料,并详细地查看病人,与患者家人交流。
  心血管疾病手术后,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会因为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影响生活质量,个别甚至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对此,李田昌和同事们在临床实践中会时刻留意尽可能多地给予每个患者心理上的抚慰关怀,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沟通,努力减轻患者的心里负担,纠正其心理疾患。李田昌往往这样安慰一些疾病晚期的患者:“希望你能配合我们,我们一起想办法,大家共同努力,只要撑过这段时间,或许就会有新的治疗方法问世了!”
  李田昌还积极投身于慈善任务,并把这看做医生和现代军人的担当。多年来,他和同事先后50多人次深入西藏各个区县,并到了以往从来没有医疗队到达过的地区去回访经治患者和开展医疗救助,完成了3万多名学龄期儿童的先心病筛查,共筛查出1300多名先心病患儿。李田昌先后5次亲自深入藏区,进行先心病筛查。2013年,他在西藏进行先心病筛查时发作了虹膜睫状体炎,在一只眼睛仅剩光感的情况下,还是坚持到了筛查工作完成后,才返回北京接受入院治疗。迄今,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联合中华慈善总会、华夏爱佑基金会和万科基金会等慈善机构,免费救治了1000多名来自西藏、四川、云南、陕西、山西、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先心病患儿。李田昌时常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救助先心病患儿的工作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回馈国家和社会的过程,是唤醒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的过程!祖国培养了我们,我们在患者身上学到的一点医疗技能唯有回馈给广大患者才最有价值!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更需要我们去关注,我们要把这项工作上升到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来认识和执行。”
  2013年,为表彰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在先心病救助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北京市民政局授予李田昌和他所带领的团队“首都促进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热心预防
  不分场合力劝戒烟
  说起当下最忧虑的事情,李田昌想的不是技术,而是疾病预防。“我们国家冠心病患者急速增多,我的心里很着急,心脏科医生理应尽自己所能,通过传播疾病预防知识扭转这个状态。”李田昌说。为此,他积极倡导戒烟,并积极参加各项政府或是学会组织的以戒烟和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
  李田昌劝人戒烟不分场合。很多时候,大家碰到一起谈得很高兴,若有人随手拿出烟来要抽,李田昌常常会“不合时宜地”劝说吸烟的人说别抽了。李田昌说,手拿手术刀的医生,脑子里需要想的事情其实很多,包括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医生不光要知道怎么治病,还要知道患者为什么得病,并告诉患者怎么预防。如果你的患者经常抽烟、吃油腻的东西,你就是给他放了支架,手术再完美,但你不劝导他改变生活习惯,很快还会再犯病,“这是医生的失职”。
  “预防是医生最该做的事,这样治疗也会事半功倍。”李田昌认为,预防与医疗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体系,目前很多人愿意去做有利润的治疗环节,而初级保健很多工作还没有人做,大医院的医生虽然很忙,但是还是要多花一点时间,承担一些社会责任。
  培养人才
  优秀团队创造辉煌
  作为学科带头人,李田昌认为一个真正的专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团队是件悲哀的事,真正的专家必须能带出一个聪明的团队。“我们的团队”是李田昌介绍自己和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时常说的一个词。“凭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这是李田昌的口头禅。
  李田昌告诉我们在他的日常工作中,总是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力求消除科室内部可能存在的技术垄断。他常说:将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人的传承模式是最为直接和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敢于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给他人,这一方面,说明老师有充分的自信,将技术传授给徒弟后老师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召唤;另一方面,及时正确地向身边有能力的人学习技术,会在短时间内使团队的人普遍变得聪明,身处聪明人扎堆的团队里,要想变得不聪明都难。李田昌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信条,他常对团队的人说,技术的传承是相互的过程,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决定了它对周围事物的领悟深度也会有所不同,每个人都可能从合作伙伴身上学到自己欠缺的知识,正可谓教学相长也;团队内部规范有序的、健康的技术传承模式的构建有利于营造和维护团队内部和谐的氛围。李田昌认为:正是这样的一种开明有序的师徒帮带模式促进了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和谐快速的发展,大家之间共同学习,共同钻研,共同进步。 
  在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李田昌时刻关注着年轻医生的成长,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又设法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年轻医生出国学习很不容易,李田昌为了让他们开阔眼界和思路,会利用自己出国的机会,自费为大家购买最新的专业书籍,设法为大家订阅权威的网络杂志,定期推荐和引导大家读一些专业的核心杂志,每年还会推选5~6名年轻医生出国学习、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活动,让年轻的医护人员得到锻炼。
  在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的导管室里,至今还延续着这样一个习惯,术者在完成了一台漂亮的手术时,全体在现场人员会为手术医生鼓掌,这种方式是对医生的鼓励,尤其是年轻医生。当然,他们也会遇到手术失败或者效果欠理想的时候,这时,他们会公开、公正地就病例展开讨论和批评与自我批评,客观地查找不足和失误。但对外,李田昌则一个人扛起所有的过失。“谁没有犯错的时候?对年轻医护人员得多保护,这也是对他们的一次鞭策。”李田昌总是这样说。
  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储备未来人才,这是李田昌培养人才的秘诀。他瞄准国际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每名医护人员的专业发展“量身”制定了青年医师护士规范培训制度,建立中心后备人才库。现如今,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超声、抗栓治疗等十几个心脏分支领域都有了自己的学术骨干和业务能手,科室正在朝着人人有专长、科室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前行。
  李田昌和他的团队的付出,也创造了辉煌的成绩。2010年,该中心获得总后勤部颁发的“十一五”科研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10年,2名医生代表全军参加“全国心电学大比武”,获得冠军。心脏中心还先后成为第二军医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安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培养点,获得海后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海后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等多项团体荣誉。
  胸怀宽广
  影响遍布全国同行
  近年来,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年门诊量近万人次,李田昌完成和指导完成的手术累计达20000余例,但是他并不看重这些数字。
  李田昌说,做几万例手术,如果没有一例能对技术创新、学科发展有所贡献,没有能够利用这些手术机会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而仅仅是例数的堆积是没有价值的。要真正成为大师,必须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创新和沉淀。
  在李田昌看来,我们国家心血管领域目前面临的更主要的问题不是大家对于某些高端技术和新技术会不会、也不是会多少和做多少的问题,而是规范化和综合效果评定的问题,什么样的病人适合做什么样的手术、术后管理如何跟进、如何通过预防减少某种疾病的发生,这些急需形成规范和体系。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有爱心和责任心,在这些方面要有作为和影响。
  “做大师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大师不仅要自己做到最好,还对别人有影响,把思想理念传给别人,对社会有贡献。”李田昌说。李田昌的影响不仅在海军总医院,他还为全国各级医院培养了180多名技术骨干,帮助全国140多家医院开展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向大师的方向努力,是我毕生的追求。”李田昌说。
  人物简介
  李田昌,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参与国内首个集心脏内、外科于一体的心脏中心模式以及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等急性心肌梗死新型急救医学模式实施和完善过程,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类津贴。担任全军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海军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培训中心委员等10余家专业委员会职务,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6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奖励。为全国各级医院培养了180多名技术骨干,帮助全国140多家医院开展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