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4-08-27 15:56:37 热度:785
本报记者 衣晓峰
“在人类历史上,阿司匹林堪称是全世界最著名、最传奇、最经久耐用的药物之一。” 哈尔滨市公安医院急诊急救中心主任及麻醉科主任张鲁说,算起来,阿司匹林开发和问世到现在已有百年之久。
每当春暖花开的时节,青年男女常常喜欢在林荫小路掐下一段小小的杨柳叶尖,放进嘴里慢慢品味那一丝丝青果般的苦涩。而正是这种苦味被人们发现,并通过实验而被研制成大名鼎鼎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张鲁介绍说,在此之前的1550年,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用柳树叶汁进行镇痛和退热。1763年4月,英国的牛津郡牧师爱德华·斯通报告了他用柳树皮医治热病的情况,5年时间给50例病人服用柳树皮研磨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师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降低了风湿病病人的体温,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在这之后,其他的科学家们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证明了它的退热和止痛消炎功效。1899年2月,德国拜耳公司以“阿司匹林”(Aspirin)的名字给此药注了册,所生产的药物被称为“拜阿斯匹林”。
一路走来,神采飞扬的阿司匹林非但没有蒙上岁月的尘埃,反而越加焕发了青春活力,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和惊喜——因为首次发现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过度聚集作用,1982年英国著名药理学家约翰捧回了世人瞩目的诺贝尔医学奖。1988年美国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使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44%,从此掀开了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脑梗死的新篇章。1988年澳大利亚的学者经深入观察,首次提出阿司匹林可预防癌症,研究发现阿斯匹林不仅能减少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还能防止病情扩散。
张鲁说,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已被全球200个项目、近20万人参加的临床实验所证实。小小的一片阿司匹林竟能使冠心病事件和脑梗死急症减少1/3,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率减少1/6。每天一片阿斯匹林可将癌症死亡风险降低超过1/3。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长的玛格特·赫杰勒向媒体宣布:“一天一片阿司匹林,可以提高美国人民的健康素质。”2007年,美国预防学会还将阿司匹林列为目前最有效的3种预防医学措施之一。
“尽管如此,阿司匹林也绝非万能的神药,也还是有一定的副作用,不是人人都能服用的。”张鲁介绍说,近期发布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指出,阿司匹林主要适合以下人群:①血压控制满意<15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病人,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50岁以上且有靶器官损伤及有糖尿病病史者。②糖尿病同时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吸烟,高血压,肥胖超重,蛋白尿,血脂异常。③合并多种危险因素(≥3项)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年龄大于50岁,有冠心病家族史,缺乏运动,冠心病,脑梗死者。④外周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下列人群无需服用阿司匹林:50岁以下女性,45岁以下男性,50岁以下高血压病人若无其他合并症;80岁以上老年人应慎用(可能使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增加)。
临床观察表明,阿司匹林目前的主要副反应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胃肠黏膜溃疡和出血。张鲁告诫说,下列人群须禁用或慎用: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出血性疾病,阿司匹林过敏者;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皮下青紫、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鼻血等)、脑出血病人半年内不宜服用;患有哮喘、痛风的患者急性发病时须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也应慎用。
张鲁特别强调,阿司匹林并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其作用仅在于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进而遏制血小板聚集及防治血栓形成,长期连续足量服用(每天75~150毫克)才有效。剂量过小、短时间应用效果欠佳,一般不易随便停药,尤其是接受过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内放过支架的人更不能随意停用。如阿司匹林一天一片并连续服用3年,可使男性患癌症的机率降低23%,女性降低25%,如连续服用5年可将癌症死亡风险减少37%。科学家们相信,血小板在癌症肿瘤形成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血小板可将肿瘤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地方,而阿司匹林则通过降低这些细胞的活跃性、有效性,帮助预防和攻治癌症。
张鲁最后说,阿司匹林服用时间没什么讲究,半衰期较短,吸收速度较快,一旦吸收对抑制血小板的效果持久,所以不存在什么时间服用更有效的问题,关键在于坚持每天服用,空腹服药更有利于吸收。为减少此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可采用肠溶剂。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8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