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7-24 16:13:23 热度:902
龙敏飞(媒体人)
近日,一则《“度娘”何以成“名医”》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传得火热。记者了解到,这是《人民日报》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得了病不去医院先上网,这样做到底对吗?记者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了解到,不少年轻患者就诊前都有“上网问诊”的习惯,甚至拿着网上的“诊断结果”与医生对质。对此,专家表示,上网了解医疗常识是提倡的,便于医生和患者沟通,但网上得来的知识不能当成诊断。(7月20日《大河报》)
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在这样的现实氛围里,很多人病痛不适时,都会遵循问“百度”的原则。可以想象一下,只要动动手指头、点点鼠标,就可以不必去医院“受罪”,何乐而不为呢?或许,正是有这样的思维主导,“度娘”如今才大有成为“名医”的趋势。
事实上,求医问“度娘”,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把这当成一种事前准备,在其就诊时还有不少好处。譬如身体有什么异常,问“度娘”后大概知道是什么情况,大概有几种可能,再去就诊时,不至于毫无头绪、一点都不懂。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与医生进行交流时,也会更加方便。这无论是对医生还是对患者自己,都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不过,问“度娘”背后也隐含着太多不确定的问题,在给人们带来利好的同时,也有一些弊端。如有人连发低烧,如果只是上网了解,很可能怀疑自己患了白血病。除却就诊不准确外,一些广告宣传与不良医生为了招揽患者的夸大其词之说,都充斥在网络上。
求医问“度娘”,只可参考不可依赖,这应该成为一种共识。如果过于迷信网络,难免会陷入误区。自然,在很多人求医问“度娘”的背后,也从侧面见证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之间缺少最起码的信任感。拿网上问诊的结果跟医生对质,就有些不妥了。
面对医患之间的信任缺失,要想公众不畸形迷恋“度娘”,就需要相关部门有所作为。《人民日报》近期就开出了“药方”——要想让公众摆脱对“度娘”的依赖,必须建立医学科普的“国家队”,用科学权威的信息驱逐虚假信息;完善家庭医生制度,让每位居民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可信的医生。以此对照进行努力,方可真正破除对“度娘”的迷恋。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