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7-02 16:34:32 热度:739
新华网长沙7月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帅才)对于排队看门诊的病人来说,最易让人抱怨的就是“113”现象,即排队一小时、检查一小时、见医生3分钟。那么对于住院病人而言,见医生也并非易事。
当有的住院病患无奈地调侃向医生咨询病情竟“可遇而不可求”的时候,还有人说,就算医生出现在病房也是“秒闪”即撤,真是“相见时难别太易”。
“一分钟诊疗”屡见不鲜
记者采访获悉,一般来说,每个住院病人都有一个主治医生负责,主治医生上级是主管医生,最上级是科室主任。一些病友告诉记者,“一般一天能见主治医生1分钟,就是早上八点半查房的时候,主治医生带一帮实习医生,在每个病床前逗留一下,问一下病情并询问是否做了检查,没有做就催着做检查。”
记者了解到,住院病人每周有一次机会见到主任医生,就是治疗科室的主任。在每周的某一天早上,科室主任在一帮主治医生和一群实习生的簇拥下来到病房查房,虽说阵势“浩浩荡荡”,但每个病人见到主任医生的时间每周每次不超过1分钟。
“有点像行为艺术,一帮穿着白大褂的人在某天玩了一个‘秒闪’。除了每周的查房时间,其他时候,病人想找主任基本找不着,要么在给危重病人会诊,要么在参加学术会议。一般病人想向主任咨询下病情,最好托熟人、找关系。”一位“资深”病人说。
一位医界“大咖”告诉记者:“基本每次主任来查房,病人医保卡就要被扣掉几十元的专家费,但是对于主任来说,这点钱算什么呢?随便和药商碰个头、签个字、允许新药进院,收入的零头会比诊疗费低吗?”
大医院挤破头 小医院空荡荡
湖南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认为,目前,由于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存在,而我国还没有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秩序,使得一些普通疾病患者也纷纷涌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空荡荡”,这让大医院的医生“压力山大”。
“以中老年人常见病心脑血管疾病为例,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一般到达住院指征住在神经内科,三级医院神经内科科室病床一般有60张,科室医生最多十几个人,其中照管病人的大多是主治医生,一个主治医生要负责5到6个病人,最多的时候负责10个人,一个小主治医生也是每天忙得晕头转向,中午常常吃盒饭。”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一名主治医生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医院医生“秒闪”现象的出现与医院对科室的考核体系,以及对医生的晋升评价体系息息相关。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部分医院将科室开药、做检查创收作为科室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导致医生形成“重药轻医”的错误认识。科室负责人可能因为没有达到创收任务被上级领导责难,但并不会因为某天没有按时查房而被领导批评。
发论文比见病人更重要
记者了解到,对于一些主治医生来说,每天的工作内容几乎是重复的:查房、开检查单、开药、参加科室专家会诊会议,抽空还要写专业论文为以后晋升副主任医师做准备。
长沙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主治医生陈医生告诉记者,周一到周五的工作内容被排得满满的:每天早上8点半前到单位,然后带几个实习生还有外国交流学生查房,问询病人病情,评估病人身体状况,然后每天都要给病人开药,病人参加医保的层次不同,所开药品的种类也不一样。
“开完药,预约完检查,还要跟大老板(科室主任等)参加危重病人、疑难杂症患者会诊,这对于每个小主治医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中午吃完盒饭,趁着午休时间,我必须准备专业论文,好为晋升副主任医师做准备。”陈医生说。
记者了解到,医生的职称晋升制度过于侧重“是否发表论文、是否有科研项目”,导致部分临床医生忽略了病人,一心想着“发论文、找项目”,从而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了科研和论文上面。
一些主治医生告诉记者,现行的医师职称晋升制度,让很多主治医生忙于应付论文和科研,这也影响到医生的临床医疗工作。“现在医院在医师晋升评审标准中对科研论文要求逐年增高,这让一些善于临床却不善于科研的临床医生感到苦不堪言,整天苦于如何发论文,根本就无心给病人治病。”一位不愿具名的主治医生说。
“我有临床能力,但没有写论文的天赋。就算临床水平再高,对病人再好,和病人沟通得再多,我也评不上副主任医师,而有些医生对病人不管不顾,只忙着写论文,还评上了副主任医师,可我还在原地踏步、自怨自艾。”一位医生向记者“吐槽”。
医院和医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主角”
“药好、检查多、见医生少”是如今患者就医的直观感受,还有些患者质疑,住院病人住院第一周基本是做各种检查,然后每天的治疗内容就是输液、吃药。目前医生好像得了“检查依赖症”,不问患者病情、不了解患者家族病史、不问病人生活习惯,就只知道开检查单。
“CT、胸片、核磁共振、血管造影一项项检查我都做了,每做完一次检查才敢找医生一次,医生每次都说,还看得不清楚,要做进一步检查。光是检查费就花掉3000多元。”长沙一位脑梗住院患者说。
专家建议,首先,医院应合理评价临床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医生职称高低与临床水平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应鼓励医生把精力放在提高执业水平上,鼓励医生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其次,应积极构建医务人员健康价值观,理顺药品、耗材供应商、医院、医生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医院合理的利润空间,提高医生诊疗费在收入中的比例,逐渐破除医院“以药养医”的利益格局。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周胜华认为,医生需承担更重要、更积极主动的角色,主动和患者沟通;医院应优化医院诊疗手段、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时间;畅通医患沟通渠道,从被动应付投诉转变为主动接待管理,保证患者有效就诊时间。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
2025-06-20